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满族女子为何都穿“花盆底”鞋?

时间:2017-03-14编辑:梓岚

在宫廷剧中时常看到嫔妃们穿着一双“高跟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种鞋叫做高底鞋,俗称“花盆底”。那这种鞋是怎么来的呢?是从关外带来的风俗吗?

有人认为“花盆底”是满清自关外带来的。他们认为,因为清政府担心自己民族被同化,所以在入关之初野蛮地推行自己的发饰与服饰, 头上如此,脚上亦然。配合此说的,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满族的祖先有一个叫做多罗甘珠女罕的公主,其父王被另一个部落首领害死,他们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夺走了。多罗甘珠决心夺回城池为父王报仇。但是阿克敦城三面围着红锈水,有三尺多深,人马无法过去。多罗甘珠受到了长腿白鹤的启发,她带领众人制作了“人造木鹤腿”,顺利地走过了护城河,为父亲报了仇。从此满族的妇女们开始在脚上套上这种“木鹤腿”,后来慢慢演变成高底木鞋。

但是此说好像非常牵强,“人造木鹤腿”就是高跷,战时用过就完了,平时干活穿着十分不便,应该不会流传下来。当时的女真人可不是入关之后的满洲,整个民族生产力非常低下,连妇女都要参加比较重的劳动,即使是部落首领的家眷也不能脱离生产,当时的高底鞋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在清军入关以前,满洲妇女是不穿高底鞋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满清入关后满汉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清统治者入关后,见到满世界的“小脚”女人,跑也跑不了,走也走不快,所以竭力禁止旗人妇女缠足。他们还曾经强制汉族妇女放开缠足,但作用不大,再加上他们认为汉人裹脚也并非坏事,甚至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也就放任自流了。

在汉族文化影响下,满洲人的审美观点也发生了变化。汉族妇女走起路来一步三摇,风韵无边,连满清的贵族也乐此不疲,整个社会都是以小脚为美,但唯独在旗的妇女一个个都是大脚,自己也总是觉得不美。于是在入关几十年之后,就有人开始穿起了厚底鞋,穿在这种鞋上,一方面在裙子垂下来时可以遮挡住一双大脚,另一方面女性显得婷立修长,走起路来小心谨慎,更显摇曳多姿、轻盈端庄。因为都是旗人妇女穿,所以又叫“旗鞋”。大致到雍正朝,厚鞋底已经非常流行。到了晚清,厚鞋底进一步发展,成为高底鞋,在旗人女性中开始流行起来。

高底鞋高跟称为“寸子”,镶嵌在脚心部位,为木头材质,外裱一层白色棉布,并涂白色涂料,底面缝百纳布鞋底。有的很像马蹄,起名叫“马蹄底”;有些像花盆,起名叫“花盆底”;还有龙鱼底、四闪底等,都是根据形状而命名的。旗鞋最初为半寸至1寸,后逐渐增高至5寸左右。贵族妇女大多穿4寸以上,年轻者鞋底高度可达六七寸也就是25厘米左右。

清代女旗鞋,根据身份和场合的不同,使用情况也不同。其实一般人家日常只用平底鞋,方便行动和干活,遇到正式场合需要盛装时,则改用厚底鞋,以示庄重。而官宦贵族人家,遇到正式场合盛装时,妇女则一律用高底鞋。你像电视剧中的普通宫女丫鬟,虽然是旗人,也是没有资格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