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20编辑:梓岚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后,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但是有个问题困扰朱元璋很久,那就是国家定都的问题,后来明朝竟然出现了三座都城,这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成就自己霸业的金陵(南京),北有长江天堑,南依江南富庶之地,既地势险要又有经济基础。攻取金陵后,改称应天府,朱元璋以此为基础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在应天称帝,修建宫殿,并称应天为京师。但在朱元璋看来,定都南京是有缺陷的。
一则应天偏居江左,而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南京作为都城的掌控性有限;二则元朝势力仍然残存北方,并寻找机会伺机南下,建都南京则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三则自己在修建南京故宫时曾敕令迁三山,填燕雀,南京风水已经破坏。种种顾虑,让朱元璋寝食难安。
朱元璋攻取汴梁后,亲自对其进行考察。汴梁是大宋旧都,曾经繁盛一时。尽管汴梁地势不如南京,无天险可守,但定都汴梁利于北上抗元,也有利于调动民众抗元的积极性,加之汴梁通扼东西,当时西北未定,以汴梁为基础可以运送粮草和兵力。考察后,朱元璋是心动的。
但矛盾来了,南京已为都城,一国焉有二都?于是,他借鉴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
然而,当西北平定之后,定都问题再起波澜。群臣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几个城市。大家意见不一,就在相持不下之时,朱元璋竟然破天荒的提出要在自己的老家临濠(凤阳)建都。将老家作为都城,其想要光耀门楣、荣归故里的心理可见一斑。老朱想法一出,自然无人反对。于是,朱元璋下令按照南京的规划在临濠营建中都。如此一来,明初九出现了南京(应天)、北京(汴梁)南北两京、中都(凤阳)三个都城并存的情况。
凤阳前江后淮,尽管有天险可守,但实为偏僻之地,要作为一个都城,显然是不够格的。城市规格不够怎么办?大搞土木工程。明政府派大批的建设人员来到凤阳来营造中都。整个工程直接动用工匠9万人,军士14万人,民夫50万人,如果加上周边省份负责烧制城砖的工匠和各地采运木料、石材、供应粮草的役夫,间接调动的人数有百万之巨。
除了中都城之外,朱元璋还同时在凤阳开建气势宏伟的皇陵。人口不够怎么办?移民啊。早在汉代,刘邦就曾徙天下富豪于关中,明又有何不可呢?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移江南民十四万户于凤阳。江南一带的富豪全部被迁往凤阳,并且不许私自回去。江南富豪以前多为张士诚的拥护者,朱元璋此举一方面要打击东南地区的文人和地主阶级;一方面要让富户移居凤阳,扩充当地人口,繁荣凤阳经济。
凤阳城的建设,拥入了大量人口,生活物资极为匮乏,物价也屡屡被抬高,土地变得极为抢手。于是,政府开始强征当地人的土地,当然这里面很多是王公大臣幕后操纵的。毕竟,如果凤阳真要建成国家首都,土地的潜在价值将难以估量。土地被豪强占有,失去土地的农民自然流离失所,纷纷走出凤阳,到各地讨饭去了。
在这种背景下,已经移居的江南富户思乡之情也愈发浓烈。他们也都乔装打扮,混入乞丐队伍,以落荒为名,成群结队地跑回江南老家探亲。两只队伍汇合在一起,声势壮大,这在相对安定,无重大自然灾害的明初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奇怪现象。
不得不提的是,中都凤阳的修建,旷日持久,动用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加之以凤阳为代表的江淮功臣居功自傲,结党谋私,常有违法乱纪之事。如果定都凤阳,江淮势力势必进一步勾结,日后尾大不掉或者威胁皇权,这将是十分危险的。凤阳作为中都之事,也在朱元璋巡视凤阳后给一纸叫停了。
不得不说一点,一个国家三座都城,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在是劳民伤财。
上一篇:清朝最残忍的酷刑:踮着脚窒息而死
下一篇:选谁来建储康熙头疼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