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20编辑:梓岚
康熙皇帝是史上字伟大的皇帝,开创康乾盛世,一生功绩无数。但是有个问题着实让康熙头疼,康熙虽有众多儿子,但是选谁立太子让他非常烦恼。
故宫里有一块大名鼎鼎的匾,在各大影视剧中出镜率很高。猜对了,就是乾清宫里的“正大光明”匾。这块匾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背后有很多故事,比如秘密建储制度,储是储存的储,建储就是确立皇位的继承人。
自从开始家天下,皇位继承就成了统治阶级最关心的事情。明朝采取公开建储的方式,立为太子的大多是嫡长子,也就是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皇太子死了就立皇太孙。这样的好处是讲规矩,有秩序,别的皇子也不用惦记,也别抱希望。当然朱棣这种属于个别现象。
但这样做也有弊端,就是嫡长子的身份是一生下就确定的,但他不一定是所有儿子里最优秀的那个,而且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万一年纪轻轻就死了怎么办,万一从马上摔下来瘸了怎么办,万一得脑炎傻了怎么办,或者万一品行不好怎么办。
所以到了清朝,满族的继承者早期是通过贵族会议民主推举最合适的人来担任,比如皇太极,顺治虽然是少年天子,但推举顺治也是各方势力斗争妥协的一个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者上位,有利于统治发展,弊端就是皇位斗争激烈,谁都想当皇帝,谁都想争一争,最后就是拉帮结伙、骨肉相残。
为什么要讲这两种模式,因为我们要讲的康熙皇帝,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少有的英明君主,一生建功立业,开创康乾盛世。不过他这辈子最懊糟的事就是,关于立储的所有弊端麻烦闹心事,他全摊上了。
他先是效仿前朝制度,立两岁的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当时康熙才二十岁。结果呢,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这个太子有问题,不好,不足以继承大清基业,然后就把太子废了。这一废之后,就引来了第二个麻烦,康熙皇帝35个儿子,活下来的有24个,到了这个时候有能力有资格参与竞争的也不下10个人。
眼看太子被废,大家就都跃跃欲试了,都想当太子,结果康熙一看,不好要乱,再加上对胤礽还有不忍之心,就又复立胤礽为太子。没过多久,又看不顺眼,第二次废了太子,此后就再也没有公开确立过皇位继承人。直到临死前,才下诏传位给四皇子胤祯,就是雍正皇帝。
由于康熙朝的太子长期不定,而雍正即位又比较突然,所以民间就盛传雍正是偷改遗诏才登上皇帝宝座的,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但其实,清代这种传位诏书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光改一种文字是没用的,电视剧都是骗人的。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皇位竞争多么激烈,才会有这么多的谣言中伤。
总结以上,英明一世的康熙大帝在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颜面尽失,晚节不保。虽说身兼君与父的双重身份,情理不能兼顾,但也不带这么反反复复朝令夕改的呀,这让别的儿子和文武大臣怎么想呢,考虑过他们的心理阴影面积吗?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康熙能力不足,要怪也只能怪他运气不好,自己寿命太长,儿子数量太多。为了不负太子这个儿子,就只好选择辜负了别的儿子,而太子,最终却还是负了他。
有人问,那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立储这件事完满顺利地完成,实现权力的平稳交接呢?答案是,没有。因为无论是皇帝和太子的矛盾,还是太子和皇子的矛盾,归根结底都是对至高权力的争夺。这个问题啊,根本不存在彻底解决的方法,无论是公开立储还是秘密立储,无论是按身份还是按能力,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特权,围绕权力的斗争就会永远存在。
四爷雍正倒是绞尽脑汁想了个主意,把公开立太子改为秘密建储,就是皇帝在位时不公开确立太子,而是通过对皇子们的全面考查,暗中选定皇位接班人,并将接班人的名字写在两份诏书上,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另一份装在一个小匣子里,密封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背后。皇帝驾崩后,由朝廷重臣和王公贵族一起把这两份诏书取出来,对照无误后,这个人就是合法继承人了。
这个方法从理论上说确实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皇子之间的争斗,问题是自从这个制度开始确立,一直到清朝灭亡,清朝皇室就持续出现子嗣不旺的恐慌,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同光宣三朝皇帝竟然一个子女都没有,真是古难全。
这个略显心酸的故事让我想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一种解决方案是十全十美的。
上一篇:明朝初年为何会有三个都城?
下一篇:他出身偏房遭歧视却世代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