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慈禧彻底毁了大清王朝

时间:2017-05-17编辑:梓岚

由于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向前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锐意变法。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1898年6月11曰,慈禧面告光绪:“前曰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餘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

但是,这次变法涉及了清王朝的政治体制,而慈禧的改革底线是祖宗之法不能变。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和维新派的分歧越来越大。特别是康有为建议的仿先朝开愁勤殿,选举英才,并邀请东西洋专门政治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革之事全盘筹算,然后施行,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的。当光绪向慈禧提出这一请求的时候,“太后不答,神色异常”。从慈禧的表情上,光绪感到变法已出现危机。

为了使变法能进行下去,康有为、谭嗣同等密谋策划,争取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以所部新建陆军入京,包围颐和园,逼迫慈禧退出政治舞台。然而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又是一个投机分子,根本不可能站在维新派一边,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了。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一些参与或支持变法的官员,受到了降级、革职、流放的处分。一切新政全被废除。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咸丰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为此,她触怒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奕沂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但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中法战争爆发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非常激烈。慈禧将清军的接连失利归罪于奕诉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其他4位军机大臣也全部罢免。但是,清政府内部的“和战之争”并未停止。1884年8月23日,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慈禧谕令对法宣战,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桓等6位总理衙门大臣革职。1885年2月,法军攻占谅山,慈禧转向主和。镇南关的失守,使慈禧更丧失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她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到巴黎与法国外交部秘密议和。1885年4月4日,授权金登干与法国政府签订《巴黎停战协定》。6月9日,又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新约》。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十,是慈禧的60岁生日,她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地进行庆祝。除了在颐和园大兴土木之外,还在从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道路所经地分设60处景点,搭建各种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

正当清政府紧锣密鼓筹备太后六旬庆典的时候,中日战争爆发了。中外舆论认为,中国必胜。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非常生气,说“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要他一辈子不高兴”。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畋。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她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决定所有庆辰典礼,仍在宫中举行,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仍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

1895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灭。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曰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义和团运动刚刚在山东兴起,开展“灭洋仇教”的反帝斗争的时候,慈禧是主剿的。她多次谕令地方督抚“实力剿捕,毋得养痈贻患”。由于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各国驻华公使在照会清政府强烈要求镇压义和团之后,又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在使馆官员的指挥下,肆意抓捕、驱赶、枪杀甚至炮击义和团及中国居民。

统治集团内部,以载漪、刚毅、徐桐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招抚义和团,抗击列强。而奕沂、王文韶、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中央和地方官员,则主张痛剿义和团,避免列强的武装侵略。因为“外国人欺我太甚”,慈禧早已耿耿于怀,对顽固派的意见非常欣赏。同时,她看到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要勒令她归政,更是忍无可忍,决意宣战。就在这一天,八国联军已经攻占大沽口炮台了。6月21曰,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对各国宣战的沼书。但是,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

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并积极活动,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并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并于北御河桥竖立木牌,牌上大书“钦奉懿旨,保护使馆”。同时她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国家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并且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

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8月14日进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在两千余名兵勇的护卫下仓皇出逃。她令奕沂、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交涉,除了参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之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12条。12月22日,李鸿章从美国使馆抄得一份材料,立即电告军机处,转呈慈禧。慈禱看到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她归政光绪,如获大赦。

当天就电复奕沂、李鸿章:大纲12条原则上照允,并发布上谕,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了尽快地达成和议,全部接受列强提出的条件。1901年9月7日,奕沂、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慈禧完全屈服,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历史对慈禧的负面评价远大于正面评价。慈禧太后素来以残忍狡诈和对权力的执着而闻名。先后起用湘军、淮军人物,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其统治,并非完全自愿破除满汉界限。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她于1861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处死原来控制政权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1881年,她毒死同有训政权的太后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历史上仍有争论)。

1885年,在取得了对法的镇南关大捷后,她仍然让清政府向法国屈膝求和,让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花费巨资甚至不借动用海军军费兴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

1895年,她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资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一座皇家陵寝,也为自己的陵寝乃至整个清东陵的被盗埋下了祸根。1898年,她彻底扼杀了“戊戍变法”,囚禁光绪。由于听信庆亲王等人编造的洋人要迫其退位的谣言,将义和团引入北京,失去控制,继而宣布向所有西方国家宣战,引发八国联军入侵的惨祸,使中国的主权地位丧失殆尽。


更多后宫轶事请点击链接阅读:盘点古代后宫女人的荣耀和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