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02编辑:历史狂流
嘉靖不杀海瑞,眼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大致有三。一是海瑞的名声。其说官虽小,却有清正刚直之名。其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救济黎民,有“海青天”之称,深得百姓尊敬与爱戴。杀了海瑞,肯定天下震动。二是欣赏海瑞,以作治贪之利器。此说有一个依据,是说嘉靖临终前曾有诏给裕王(穆宗皇帝),其中便有关于海瑞的内容。他谈到海瑞有德,贤者方可得之,并将海瑞留给了裕王,将来或可用,并称海瑞是国之利器。三是嘉靖维护形象说。其说是嘉靖认为,杀了海瑞可消一时之气,但罪同桀纣,而放了海瑞,则可以给天下虚怀纳谏、宽宏大量的气量。因此,嘉靖权衡再三,给了海瑞一条生路。当然,也有人说,徐阶等人求情,也起到了作用,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又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毕竟,嘉靖皇帝的性格脾气,向来独断专行。他杀人无数,比如,杀杨继盛,杀沈炼,又何时考虑过名声的问题呢?再则,嘉靖晚期,一直忙于炼丹修道以求长生之术,天下政事之利弊,他是断然不会放在心里的。至于徐阶说情,更是附会之说。除道士之外,嘉靖何时听得进旁人的意见呢?
显然,嘉靖不杀海瑞,定有其他原因。我将海瑞给嘉靖皇帝的奏疏,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几遍。每读一次,便会有一种感觉。海瑞的奏疏,虽说直言不讳,却很注意技巧。他骂皇上,语虽刻薄,却足以让人体味出“小骂大帮忙”的余韵。这家伙太有才了。碰上我,我甚至都不想骂他。何况杀乎?
海瑞的奏疏,开篇即将嘉靖皇帝比为汉文帝。《明史海瑞传》记载原文说:“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很巧妙。海瑞自比贾谊。大家知道,汉朝有所谓的“文景之治”。即汉文帝与汉景帝两代父子皇帝。这两个皇帝,均有一位重要辅臣,即贾谊与晁错。两个人,结局是不同的。贾谊是忧伤而死,而那个晁错,是被景帝杀掉的。尽管,景帝内心十分不愿意。但是没有办法。海瑞不比晁错,也是有心计的哦。这个贾谊,曾作《过秦论》、《论积K:疏》、《陈政事疏》。汉文帝是赏识的。于是,海瑞笔锋一转,给当今天子下了结论:“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居然说嘉靖皇帝比汉文帝强多了。
有此前提,海瑞才列举当今朝政之弊端。有些话,也是不好听的。比如“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镑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最关键的,乃是这一句话:“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何?”天下如此,是什么原因呢?
海瑞奏疏,也要自圆其说。他也要找原因的。既然嘉靖皇帝英明,比汉文帝“远甚”,为什么世道却不及汉文帝“远甚”?于是,他提出:“陛下误举之,而诸侯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谄之甚也。”皇帝是“误举之”,诸侯是“误顺之”,问题的关键是臣子们“愧心馁气”,不敢正言提醒,背后却怨声载道。这是大臣们的“欺君之罪”啊==得得,毛病明明是在上面,海瑞却将板子打到了臣子身上。海瑞还用了《礼记》的一句话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意思是说,君主有疑则百姓易惑,可是下属的人,若人人奸诈难知其心,君主就要劳苦不堪了。我的理解,碰到如此群臣,你皇帝也真够苦的。至少这一点,海瑞是在睁眼说瞎话。嘉靖在位40余年,直谏的大臣还少吗?问题是,都被嘉靖皇帝杀净了,也贬光了。剩下的人,也都是敢怒不敢言,只好在背后瞎议论了。“英明皇帝”而罪在他人。这就是海瑞的骂贴之实质。
海瑞的奏疏,还提及一件事:斋醮求道长生。海瑞说:“且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这件事,算是说到了嘉靖皇帝的痛处。但是,说得有道理。“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尧、舜、禹、汤、文、武,历朝历代,为政之圣,他们一个个都没有活到今天啊。因此,“长生不老”的说法是不存在的。另外,自汉唐以来,那些求道的方士,又有谁还活着呢?给您授长生之道术的陶仲文先生,连他自己都已经死了,又怎么能够帮助您长生不老呢?那些道士,经常说有天赐之物,可是,又有哪样东西是上天亲手交给你的呢?我估计,在这个问题上,海瑞是个唯物主义者。他的结论是:“此左右奸人,造为妄诞以欺陛下,而陛下误信之,以为实然,过矣。”他忠言相告嘉靖皇帝,这都是他们在骗你啊?对这一条,我估计嘉靖皇帝是有感慨的。是啊,炼丹几十年,身体不仅没有好起来,反而一天天烂下去。这一年,正好是嘉靖皇帝身体状况最差的一年。一个将死之人,其对生命的欲望和追求,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了。他是不是也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明史有说法,说严嵩常“微触”嘉靖之耻。点到为止,即有奇效。嘉靖毕竟是一个精明的皇帝,人不笨。只是爱面子,自信不凡。但是,凡有台阶可下之事,他都是会做的。海瑞虽说点得重了一点,毕竟还是给足了面子。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特别是奏疏的结尾,海瑞又将嘉靖皇帝与“尧、舜、禹、汤、文、武”并列,只要“陛下一振作间而已”,则“天下何忧不治”?话说得也太大了。依嘉靖之政迹,几无圈点之处耳。海瑞独不见?显然不是。他是在给自己留有余地。尽管,他准备好了棺材,告别妻子,遣散家佣。但是,他认定,这份东西,是不足以让他进棺材的。这就是海瑞的过人之处。他的清正刚直,也是讲策略的。
这份奏疏,嘉靖的第一个反应是“大怒”。毕竟,一二十年间,已没有人敢同他这么说话、摆腔调了。于是,“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可以想象,他当时的震怒之情景。这时,有一个叫黄锦的宦官说:“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原来,海瑞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我估计,这也是嘉靖一时冲动而已。本能反应。性格使然。但是事情过去之后,嘉靖皇帝“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显然,这份东西,他也是读了许多遍的,深感“言俱是”,且有感悟:“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此时,嘉靖皇帝可能已下决定:不杀海瑞。然而,时此偏偏有一个叫何以尚的人,自作聪明,“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狱诏”。他不知道,皇帝最忌的,就是猜透自己的心思的人。白白挨了板子,书呆子而已。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毕生追求长生不老的嘉靖皇帝死了。海瑞则仍蹲在大牢里。提牢主事认为海瑞的事情,很快了结,便款待海瑞。海瑞起初以为是“最后的晚餐”,恣情吃喝。最后,提牢主事告诉了实情。海瑞居然将吃下的东西全部吐出,晕倒在地,旋即大哭,且漏夜不断。这段故事,《明史海瑞传》有记载:“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这说明,海瑞对嘉靖似乎是抱有莫大希望的。他写这份东西,对结局也是有信心的。他的内心,是不是希望以此奏疏而引起皇上关注呢?毕竟,他写了一份很好读的东西。可惜的是,这位皇上死了……虽说,后任的皇帝,对海瑞还算关照,却没有给他什么实职实权。徐阶、特别是张居正等首辅大臣,均没有真正喜欢过海瑞。是为何故乎?
上疏之事,让海瑞天下闻名,流芳千古。史说“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主事也”。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因病死于南京右佥都御史任上。虽说是顾问性质的闲职,他还是办了不少好事,替人出头,代人兴诉。有口碑存世。海瑞死后葬于家乡海南岛琼山,墓前正门石碑坊,有“粤东正气”四个大字。其墓园存有海瑞生前对联:“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仅就清廉而论,海瑞依然是无可争辩的。
更多精彩推荐:
返回大全页:历史人物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