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1编辑:梓岚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8岁继位,14岁亲政,享年69岁,在位时间长达61年。
亲政之后,康熙秉持“宽仁”的治国理念,强调“国家致治,首在崇尚宽大,爱惜人才。”“天下当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在刑罚上主张“力行教化”,“尚德缓刑”。
康熙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广纳夭下人才作为少数民族,满族人才毕竟有限,顺治时期开始广泛任用汉官。但是,满、汉官员即便职位相同,品级却相差悬殊,民族歧视明显,汉官心存怨气,一些汉人知识分子对清政权心怀仇恨。
为了安抚汉官,康熙加大力度笼络汉族士大夫、知识分子,为己所用,康熙常常表示满汉皆朕之臣子”,大力提倡“满汉一体'谕令“满汉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画一”另外,康熙还以编修《明史》、增设“博学鸿词科”等特科科举来延揽人才。虽然一些坚持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如黄宗羲、顾炎武、魏搐等不为动摇。
但是,康熙的努力还是赢得了不少“名士”和汉官的响应在贤能臣士的协助下,康熙帝的一系列治国方针得以顺利实施。
清初,由于长期战乱和清政权实施的圈地政策导致社会生产凋敝顺治年间曾先后两次诏停圈地.但是,直到康熙初年圈地仍然存在。康熙亲政后,1669年(康熙八年)下令停止圈地,并实行“更名田”:把一部分明代藩王所占田地分给“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1685年,再次下令:直隶州县停止圈地。清初的圈地弊政至此终止。
为了鼓励眭荒,促进农业生产,康熙还修订了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将征税时间后延,由开荒6年后“起科纳税),改为“通计十年,方行起科”。荒地田赋和灾民的赋税均予免除,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官员的政绩也与招人垦荒挂钩,调动了官员和百姓的开荒积极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曾经抛荒严重的两淮地区,至康熙中期已是“无尺寸之荒芜”;而因三藩叛乱倍加残破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开垦无遗'全国垦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40余万顷增加到康熙末年的680万余顷。人口迅速增长,阶级矛盾缓和,社会安定。
诸多利民措施的实施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富裕的农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工具的开发和使用,改进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种植稳产高产的农业品种。在康熙末年,双季稻在江南一带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改写了以往江南水稻只收一季的历史,产量有了成倍的提高。南方的水稻、菱角等作物也移植到了北京地区。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康熙深知兴修水利的重要。清初,黄河水患严重,康熙最初的16年间,黄河大堤决口达67次,仅1676年(康熙十五年),砀山(江苏西北)以东黄河两岸决口21处,洪泽湖的高家堰大堤决口达34处。黄河泛滥常常导致运河大堤崩塌,运道不通,漕运^受阻,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因此,康熙帝亲政后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要务。
康熙任命靳辅为河督,提拔平民出身、精通水利河渠之术的陈潢协助治河。通过十余年的治理,大见成效。期间,康熙先后六次南巡视察河工,并与河臣讨论治河方案。为了彻底解决治河问题,康熙阅读了大量的水利书籍,深入研究,亲自迸行试验,提出自己的治河设想,在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上取得很大成绩。
康熙中期以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农业带动经济发展,手工业得以恢复和提高,纺织、矿冶、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分工逐渐细化,生产规模也有所扩大。
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康熙还积极发展海外贸易。顺治年间,清政府为了打击郑氏集团,实行海禁。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统一台湾的次年,康熙开放海禁,允许海上贸易。1685年,在上海设立海关,促进对外贸易。康熙摒弃“重农轻商”的陈见,鼓励百姓经商,并制定相应措施维护工商从业者的经济利益。
伴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逐步稳定,康熙时期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筑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等多部书籍,总计60余种,2万余卷a
康熙一生勤于政务,好学敏求,诸子百家、吕律、数理、医学、自然学、佛教经论、道书,无不涉猎。对西方自然科学也有极艽浓厚的兴趣。康熙聘任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白晋和张诚力科学顾问,为他讲解自然科学、在清廷从事科学活动。1713年,康熙创建了古代的“中国科学院”——蒙养斋算学馆;康熙还主持用经纬度法重新绘制了中国地图——《皇舆全图》,史学家李约瑟评价这幅地罔“不仅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种,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更好、更精确”。
白晋在1698年出版的《中国皇帝康熙传》中写道:“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6他不喜欢娇生惯养和游手好闲,常常是起早贪黑……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佰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巳经做过的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遗憾的是,康熙没有将更多的科学知识向社会推广,只是作为个人兴趣,仅在宫廷流传。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康熙也有独裁者暴虐的一面,他曾大兴文字狱,钳制思想,残酷镇压“异端'康熙年间,大小文字狱十余次,其中最着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文字狱是对文化思想进行严密控制的一种手段。
康熙开了个坏头,雍正、干隆两朝文字狱的次数更多、株连吏广、处罚更严。
康熙时期实行“捐官”制度(又称捐纳),导致康熙末年吏治腐败。平“三藩”时,军费一度不足,便在所谓“搜集异途人才,补科目所不及”的名义下,实施捐官制,三年内收银200余万两,捐纳官的知县达500多人。“三藩”平定后曾经废止了捐官活动,但是,治河及出兵青海再度急需锒两时,捐纳制死灰复燃。#p#分页标题#e#
晚年的康熙被继承人问题扰得不得安宁,康熙有55位后妃,在清朝十二帝(包括人关前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中子女最多,共计55个孩子,其中女儿20人,儿子35人。
康熙采用了立太子的方式。1675年(康熙十四年),刚刚一岁的皇二子胤扔被立为太子。康熙对这位储君倍加呵护,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可是胤扔很不争气,性格骄横暴躁,常常做出一些让康熙气愤的事情,回报给康熙的尽是失望。册立太子33年之后,康熙废除了太子,这时,康熙的很多儿子们也已长大成人,不乏良才。但是,康熙并不急于册立新的太子。太子之位虚悬,皇子们开始集党结社,明争暗斗。
1709年,康熙复立胤扔为皇太子,但是,三年后又将其废除。皇太子两立两废,三位皇子(皇太子胤扔、皇长子胤提、皇八子胤撰)接连受罚,为储君之事还杀了一些大臣,摆平天下却理不清家事,令康熙菲常烦恼和郁闷。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康熙在北京畅春园去世,享年69岁。葬于清东陵之景陵(今河北遵化县昌瑞山),庙号“圣祖”。
下一节:康熙去世 大清进入雍正王朝
返回首页>>>最全面的清朝历史 清朝历史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