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5编辑:梓岚
政变之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得以协调,政权稳定下来。当时,太平天国、捻军及各地的起义愈演愈烈。 迫于形势,慈禧改变咸丰重满臣、疑汉官的政策,大胆起用曾国藩等汉官。1861年11月20日,命曾国藩统辖江苏、 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并对湘军将领大批晋封。到 1864年(同治三年),曾国藩手下共有21人先后出任总督、巡抚。
慈禧对汉官的大幅度放权,很快就得到了回报。1864 年(同治元年),在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的卖力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解除了威胁清政权的一大祸患。之后,为了消除清廷的疑虑,曾国藩裁撤湘军,自解兵权。
而李鸿章的淮军巳经独立发展起来。当时,捻军起义仍然“有众数十万.马数万,僧格林沁率领八旗兵征讨多 年,屡战屡败。1866年.李鸿章出任钦差大臣,率淮军专 办镇压捻军事务。两年后,困扰清朝廷18年、波及皖、鲁、 豫、苏、陕等10个省区的捻军起义,彻底獲灭。李鸿章及 其淮军脱颖而出。
平息内乱之后,清廷如释重负。但是,一批有识之士却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开始了反思。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倡导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走“自强”、“求富”的强国之路,掀起了洋务运 动。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 央有恭亲王奕沂、文祥等人,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沈葆桢、张之洞等人。
19世纪60年代初,在议政大臣奕沂的支持下,清朝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为了巩固满清政权,慈禧对这项新政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此,以革新图强、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为主的洋务运动便在全国各地展开。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闻各地纷纷引人西方科学技术,成立新的军事工业,逐步改进清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编练新式海陆军。
总理衙门最初只是一个主持 外交与通商事务的部门,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一切与外国相关 以及新兴的事业都由该部统管。
例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办工厂、派留学生等事务 都是在总理衙门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后来.边疆防务、 军事建设、交通等也都归总理衙门兼管随着权力的逐渐扩大,总理衙门也成了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强调“师夷智以 造炮制船1861年,曾国藩在安敝的安庆建立了我国第一 座军工厂,即军械所。1862年,该所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 汽机。1865年,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在这里诞生。
李鸿章也是洋务运动的骨干,1863年,他在上海建立了三所洋炮局。1865年,又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综合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局内附设翻译馆。
1866年,在法国人的帮助下,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第一座造船厂,即福州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培养海军人才;另设“艺圃”,培养技工。
此外,在山东、湖南、四川、天津、 湖北、广东、吉林、山西、浙江、福建、 云南和台湾等省也建立了机器局,仿制 西式武器。
洋务运动的幵展推动了思想意识的 开放,为了拓展国人的见识,奕沂、文 祥等人开始筹划兴办各类学堂,以带动 “西学”教育的发展。 1862年(同治元年),在奕沂的督办下,总理衙门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聘请洋人教授外语,培养翻译人才。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仿效同文馆设立了广方言馆。1864年,广州也开设了同文馆。1866年(同治五年在奕沂的推动下,同文馆内又开设了 “天文' “算学”馆。随后,天津电 报学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陆师学堂、天津军医学堂、南京水师学堂、湖北化学堂、湖北矿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新式学堂相继成立。
在西学东渐的同时,出洋考察也于 1866年开始。那年,时任海关总税务长 的英国人赫德借回国休假之机,建议清 廷派员随他走出国门,感受一下西方社会。清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决定派人出 去看看。不料,当时没有官员愿意去t也不敢去。只有山西襄陵县前任知县、63岁的斌椿报名应征,因为他曾做过 赫德的中文教师兼办文案,斌椿对西洋事物早已产生了兴趣,愿意前往。
1866年3月23日,斌椿率3名同文馆的学生及其儿子广英(为照顾其父)由卜海启程。斌椿等人历时110多天游历 了法、英、荷兰、俄国等10多个国家。斌樁写出《乘槎笔 记》,记载了亲眼所见的西方列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势、 社会发展等情况。斌椿出国考察虽然并非正式的外交使团,却开创了清廷闭关锁国以来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新局面。
继斌椿出访之后,清政府开始着手向外派遣使节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的大臣认为“惟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中国一概茫然。其中隔阂之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随着1867年《天津条约》修约之年的到来,奕沂决定派出使节团,主动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希望通过使节团出访,能与修约国达成一个共识—— 在修约时不以武力相逼。同时,也为以后常驻使节的派出做准备。
鉴于当时清廷缺乏外交人才,奕沂决定聘用即将卸任 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人 卓安和法国人德善为左右协理。由总理衙门的章京(办理文 书的官员)满人志刚和汉人孙家谷担任交涉大臣。
1867年12月,清廷正式批准了成立“蒲安臣使团' 代 表清政府出访欧美。1868年2月25日,使节团乘坐“格斯达 哥里”号轮船从上海虹口港起航,先后访问了美、英、法、 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俄等国。1870年2月23日,蒲 安臣病死在圣彼得堡后,志刚带领使团又访问了比利时、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1870年8月结束访问回到中国。
此次出访,蒲安臣虽然代表清政府,但他毕竟是美国 人,不可能真止站在清政府的立场t处理对外关系。他主 持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而英、法根本不买清政府的 账,均表示保留使用武力的权利。不过,使节团也与10多个西方固家发表广外交声明,达成了-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外交原则。
1872年,淸廷又接受了容闳的建议.派出30名幼童远赴美国留学,这是中国的首批留学生。到1875年,清朝先后4次共派出120名留学生,分别赴美学习法律、机械等专业。#p#分页标题#e#
原计划这些孩子要在美国学习15 年,毕业后回国就职。但是,留学生们在接受西方教育之后,开始弃长袍马掛换西服,有的甚至剪了辫子,也有的信了基督教,因此,激怒了清朝廷。1881年(光绪七年),淸政府下令分批撤回留学生。虽然多数留学生 没有彻底完成学业,但是,多数人回 围后仍成为淸朝外交、科技等方面的骨干,其中包括近代知名科学家邝荣光、詹天佑等人。
继赴美留学生之后,清政府又于1877-1885年先后4次分别向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派出近百名留学生,学习制造、驾驶、矿冶、测绘海图、海军公法、国际公法、铁路、桥梁等专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管理、军事、政治人才。
洋务运动期间,每项革新措施都遭到了统治集团内部保守势力的反对。保守的大臣们认为,洋务运动是在“用夷变夏”。他们排斥西方的一切事物,拒绝对中国的政治和 经济制度进行任何改革,被称为“顽固派”。代表人物有大 学士倭仁、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内阁学士李鸿藻等。
1866年底,从奕沂主张在同文馆下设天文、算学馆开始,顽固派的反对声音日益高涨。1867年3月,张盛藻上疏 声称“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 舜之道,明体达用,……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由此拉开了一场大争论。
随后,当时的理学名家、同治皇帝的师傅、在朝野内 外影响巨大的大学士倭仁也上奏称:“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古往今来,未闻有恃术而能起衰振弱者。"
在顽固派看来,中国只要“正人心”就可以了, “洋人以势力胜,中国以礼义胜' 自强之道不在制造轮船、洋 枪,而在气节;办天文、算学馆是“上亏国体,下失人心” 的“多此一举”。
面对顽固派的攻击,洋务派据理力争。在双方各执己见互不退让之时,慈禧太后以非常明朗的态度支持了洋务派,天文、算学馆得以开设,但是应考者寥寥无几,98人 报名,31人正式人学,半年后只剩下10名学员,翰林、进士、举人无一人报考。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天文、算学馆并人京师大学堂。
此后,双方在是否继续自造轮船、是否修筑铁路等议题上也进行了几番争论,洋务派皆以慈禧太后的支持而胜出。但是,顽固派只是屈服于慈禧的权威,并不支持洋务运动。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等何题,洋务派还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晚清的社会开放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清朝国力也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增强,一度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同治中兴”。
但是,洋务派的革新意识仍有局限性。在他们看来,中国只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强国.而政治 制度已经很完美了,无需改进。
返回首页>>>最全面的清朝历史 清朝历史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