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5编辑:历史狂流
张氏是河南永城人,也是朱高炽的原配夫人。先是被封为燕王世子妃,后又晋升为太子妃。朱高炽登基后,便册封张氏为皇后,宣宗继位后,张氏就成了太后。
张皇后这个女人能够在后宫那个地方顺风顺水的生活这么多年,她也是有一定手腕的。根据很多史料记载,张皇后这个人识大体,遵守孝道,在皇宫的那些日子,也一直谨言慎行,丝毫不会因为自己是皇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当时,朱棣还是燕王时,张氏作为燕王世子妃,对燕王夫妇尽心尽力、体贴入微,由此也赢得燕王夫妇的好感。有一次,燕王夫妇在府中举办宴会,张氏则亲自下厨操办。燕王朱祿见状,便笑着说:“我燕王府娶了这么贤惠的媳妇,以后燕王府的家事可有人管了。”
众所周知,朱棣登基之后,迫于明朝法制的压力,才将朱高炽册立为太子。而在朱高炽做太子期间,也是几经波折,几次都险些被废黜。除了朱棣最宠爱皇孙朱瞻基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张氏。张氏懂事孝顺,深得朱棣的心,所以为了张氏和朱瞻基,他才没有将朱高炽废黜。这么说来,朱高炽的皇位还有张氏的一点功劳呢。
朱高炽登基之后,张氏被册立为皇后,只可惜,没过多久,朱高炽便突然暴毙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登基为帝,是为明宣宗,张氏则被尊为皇太后。
朱瞻基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每天早晚,他都要给张氏请安问好,一天都没有间断过,得了什么好玩的物件,他也是第一时间拿到张氏的寝宫,让张氏把玩。如果遇到了朝中大事,朱瞻基也会和张氏商议,而张太后倒也是个有才能的人,总会给朱瞻基一些可取的意见。这也使得在朱瞻基统治期间,明朝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繁荣盛世的景象。
公元1428年,朱瞻基见张太后常年居住在宫中,心里肯定会烦闷,于是便寻了一个时间,带着后宫嫔妃和张太后一起畅游西苑。在上万寿山的时候,朱瞻基更是亲自上前搀扶着张太后,并且还祝福张太后万寿无疆。
公元1429年,在前往南京祭祖的时候,朱瞻基还专程将张太后带在身边。一路上接受百姓们的跪拜。张太后见此情景,对朱瞻基说道:“皇儿一定要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百姓之所以这样拥戴你,主要是因为在你的治理下,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让他们过上平稳的生活。所以皇儿一定要谨记,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把天下苍生放在首位啊!”
一路上,有百姓送酒的,张太后就会亲自慰问,关心他们日常的生活。有时候,张太后会叫上朱瞻基一起品尝百姓送来的酒食,以此来了解民间的风土人情。可以这么说,明朝之所以会有“仁宣之治”,其中张皇后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当然,张太后和朱瞻基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朱瞻基的皇后是胡氏,并不得朱瞻基的宠爱,反倒是后宫貌美如花的孙贵妃,很得朱瞻基的欢心。朱瞻基为了表示对孙贵妃的疼爱,还特意让人在贵妃前面加上“皇”字,意思也就是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胡皇后一直没有子嗣,朱瞻基就想要将胡皇后废黜,改孙贵妃为后。朝中大臣皆说:“胡皇后虽然没有子嗣,但是她为中宫的这些日子,并没有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过错,不能随便将她废黜。”听了众位大臣的进言,朱瞻基的脸色立刻拉了下来。众位大臣见朱瞻基生气了,于是又赶忙说道:“如果能够让胡皇后自己辞去皇后之位,这样一来,倒也能说得过去了。”朱瞻基接受了大臣的意见,日夜逼着胡皇后主动辞去中宫之位,胡皇后被逼无奈,只能自愿让出皇后的位置。可是张太后并不同意,因为这胡皇后睿智聪明、贤德淑良,是最适合的皇后人选,所以张太后并没有答应皇后的请求。张太后这一关通不过,朱瞻基也没有任何办法。后来,朱瞻基又千方百计的想要说服张太后,并且在张太后面前许下诺言,自己绝对会厚待被废的胡皇后,给她最好的待遇。张太后见朱瞻基这么坚持,也就勉强同意了废后的要求。据说,朱瞻基在废立后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胡皇后和孙贵妃都没有产下皇子,为了让孙贵妃的皇后位变得名正言顺一些,朱瞻基便将一个宫人生的儿子过继给孙贵妃,对外则称是孙贵妃所生,随后又立他为太子。就这样,母凭子贵,儿子做了太子,孙贵妃自然也就成了皇后了o
胡皇后一生对后宫兢兢业业,没有犯下什么过错,就这样无辜被废,早已心如死灰。她从皇后位退下来之后,便一心礼佛,称静慈仙师,不再过问宫中任何事。
张太后十分同情这被废的皇后,时常派人照料她的生活,有时也会把胡氏召进自己的寝宫,和自己吃喝同住。就算是在家宴上,张太后也让胡氏坐在孙皇后上座,这让孙皇后很是不高兴,但是因为有张太后的照拂,孙皇后并不能对胡氏怎么样。
公元1435年,朱瞻基驾崩,9岁的英宗继位。一时间,谣言四起,有人说:“英宗太年幼,以后把持朝政的可能就是张太后了。”也有人说:“新君年幼,无法治理朝政,张太后很可能会把外地的藩王召进宫,协助其共同治理朝事。”流言蜚语,不知是真是假,朝中大臣也是人心惶惶,各自思考着自己的去处。甚至有些大臣已经想好了辅佐新君的办法,想着能够屡立奇功,也好稳固自己在朝中的位置;而有些大臣则是想要投靠有资历辅佐新君的藩王,想要以此来在朝中谋得一份地位。沉溺在丧子之痛中的张太后,看着朝中局面日渐紊乱,只能压制住悲痛,在乾清宫召见朝中各位大臣。
这天,众位大臣都战战兢兢在乾清宫等待着消息,谁也猜不透张太后到底会下一个怎样的决定。这时,只见有人牵着新帝的手,将他引到皇帝的位置上。而张太后也随之赶到,指着年幼的英宗对着朝中大臣说:“这是我们大明朝下一任皇帝,只是年龄太小,不懂朝中政事。所以这就要仰仗朝中各位大臣尽心辅佐,协助皇帝治理好我大明江山。”张太后的话音刚落,朝中大臣一片欢呼。他们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在张太后的治理下,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地进行着。新君登基之后,张太后也变成了太皇太后。有了上述做法,朝中大臣对张太后也就放下心来3甚至还有人上书,以英宗年龄太小为由,要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听后,拒绝了大臣的要求,并且说道:#p#分页标题#e#“先帝为新君挑选了那么多辅政大臣,就是希望各位卿家可以尽心尽力地辅佐新君治理国家。现在新君年幼,更需要各位大臣的辅助,千万不可起懈怠之心。我只是一个妇道人家,哪有垂帘听政的本事?再说,祖宗家法也已经明说,后宫不得干政,我作为太皇太后,怎么能够带头违背祖宗家法呢?”
就这样,除了重大事情外,张太后一般不再理会朝政,而是重用朱高识时期出现的“三杨”等一大批老臣。三杨是内阁大臣,也就是一朝的宰相,他们从朱棣时期开始便一直效忠于明室,可以说是三朝元老,治国经验丰富。有他们辅佐新君,太皇太后也是非常放心的。
此外,太皇太后深知外戚专权对朝廷带来的危害,所以自她进宫开始,就对自己的娘家人要求非常严格。到了太皇太后这一位置时,张家人的地位早就已经今非昔比了。她的一个哥哥手握重兵,掌管五军右哨军马,而另一个哥哥更加了不得了,掌管着明朝最高的军队指挥机构,权势很大。
英宗登基之后,太皇太后还专门把她这两位哥哥找来,叮嘱他们在朝中一定要谨慎行事,不能干预朝政,更不可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后来,三杨中的杨士奇上书太皇太后,希望能够启用她赋闲在家的另一位哥哥,可是却被太皇太后给拒绝了。就这样,有了张氏在幕后的打点,在英宗初期,明朝还是一片繁荣的景象。
那个时候,英宗对王振十分宠爱。王振可以说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小人,他知道朝中势力最大的就是“三杨”这三位朝中元老,再加上背后太皇太后撑腰,自己根本不可能撼动他们在朝中的地位。所以在张太后和三杨面前,王振总是一份毕恭毕敬、忠心耿耿的模样,蒙蔽了大家的眼睛。
英宗迷上了击球游戏,经常拉着宫中的小内侍一起玩耍。有一回,英宗在玩击球的时候,王振和三杨元老都在一旁伺候,这王振便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他对小皇帝说:“皇上可是天下百姓的希望,您这样一直沉迷于击球游乐、玩物丧志,以后该如何治理好国家呢?”三杨将这番情景看在眼里,对王振的表现也是十分地满意。王振表面上恭迎三杨元老,对他们百般讨好。而背地里却经常怂恿英宗一定要重用当下的朝臣,不能把国家大事都放在那几个老臣身上,甚至还劝说英宗可以不必开设“经筵”课,不用学习治国之道,不用读书写字等。三杨对王振的做法一无所知,还被蒙蔽在鼓里,他们一直认为王振就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良才。而在深宫中居住的太皇太后却是察觉到了端倪,对王振的心思也猜透了几分。
有一天,太皇太后将英宗和朝中大臣全部都召进自己的寝宫,英宗立在太皇太后的左边,太皇太后的右边则是三杨老臣和英国公张辅以及胡焕等五位大臣。随后,太皇太后还命令身边的宫女要着戎装,在一旁守卫。布置完这一切后,太皇太后便让人把王振叫来,命其跪在地上。太皇太后对英宗说:“站在你对面的五位大臣,是我们大明王朝的元老,也是先帝精心选出来辅佐你治理国家的。所以,凡是朝中大事,你都应该向他们咨询,和他们一起探讨,听从他们的意见,决不能一意孤行。”接着,又对跪在地上的王振训斥道:“太祖时期就已经立下家法,宦官不能干政,违令者斩立决。你这个畜生,竟然不把祖宗家法放在眼里,唆使皇帝疏远老臣,你到底是何居心?既然我巳经知道了这件事情,我就决不能轻饶你。”
说完之后,便命令一旁候命的宫女,将王振就地斩首。王振一听,顿时吓得面无血色,整个人哆哆嗦嗦,说不出一句话。年幼的英宗一看皇祖母要斩杀自己最喜欢的太监,也是哭倒在地,希望皇祖母能够饶恕王振。旁边站立的五位大臣那时还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也都一一跪下,为王振求情。太皇太后看此情景,也只能把怒气咽下去,然后对在场的人说道:“皇帝现在还很年幼,不知道宦官祸国的厉害。在场的几位大臣一定要从旁多加指点才是。今天就看在众位爱卿的面上,饶恕这畜生。不过以后胆敢再犯,决不轻饶!”这一次虽然张太后饶恕了王振,但是对他始终放不下心来,每天都会派人去观察王振,看他是否还有乱政的行为。所以,张太后在世的时候,王振一直都是规规矩矩的,也没有兴起什么大浪。
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因病去世。去世之前,她还召见了杨士奇和杨溥,问他们国家大事中还有什么难办的事情。她想要趁自己还有口气的时候,为年幼的英宗再多帮助一些,多为这个国家做一点事情。杨士奇听后,心中感慨万分。回到家,杨士奇便将朝中一些要做还没有做的事情列了出来,让人呈交给太皇太后。
可惜的是,杨士奇的奏折还没有写完,太皇太后便去世了。张太后去世,朝中老臣也是死的死,养老回乡的回乡,被压抑的王振才真正释放出来,开始在朝中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对于那些支持自己的大臣,王振便怂恿英宗委以重任。而那些排挤过自己的大臣,则都被他清除出朝廷。一时间,整个大明王朝的政权被王振搞得乌烟瘴气。明太祖时期,宫中悬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宦官不得干政”,王振把持朝政后,便命人将这块牌子取了下来。
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上一节:平反冤狱崇尚儒学的一代仁君
返回上一级>>>明仁宗朱高炽:靠儿子上位的仁厚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