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编辑:历史狂流
每当你到故宫博物院参观,或伫立于修长的御路、巍蛾的丹陛,或漫步于红墙黄瓦的重重殿宇,或休憩于御花园树杪花荫之中,扬声器中播出一曲曲幽雅的古琴乐律,琴声与环境气氛是那样的调和,浑然一体,瞬息间似乎时空又回转到那个古老的世纪。不过设若将这古琴声易为一曲西洋管弦乐,眼前这一切又将如何呢?
殊不知早在三百多年前的康熙朝初年,那许多从五线谱上飞出来的音符,已不时在紫禁城上空飘扬。当时供奉于内廷的西洋耶稣会教士南怀仁、徐日升等人,不仅以西 洋乐器进献给康熙皇帝,还为之进讲西洋乐理,并教会他以西洋乐器演奏西洋乐曲。法国耶稣会教士白晋曾充当康熙皇帝特使,回国向法皇路易十四呈递的奏折(《康熙皇 帝传》,1697年巴黎出版)中详记此事。他写道•:康熙皇帝“很喜欢西洋音乐的乐理、乐器及其演奏法。在亲自处理国务之暇,他只要认真练习几次,就能够像演奏中国及鞑靼的大部分乐器一样,演奏西洋乐器。”不过康熙皇帝仅比个人演奏,真正建立起一支纯以两洋乐器装备的宫廷管弦乐队,那是后来乾隆皇帝在位时的事了。
虽然乾隆皇帝不像他祖父那样对一切外来的科学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其音乐禀赋也远不如康熙,但他的猎奇心理和好大喜功,却使得一支西洋管弦乐队破天荒地诞生 f•紫禁城内。 •
有关这支西洋管弦乐队的记载,既不见于官修史籍,也不见于野史、笔记和外国人的信札与冋忆录,只有透过零零星星的档案记载,略得窥见其一二。诸如西洋乐师来’ 华供奉与进献乐器,宫内收贮西洋乐器,乐队的组成、排练和乐队的服装道具等等。这些皆与内务府造办处传办活计有关,因而见记于造办处之《各作成做活计清朽》。如档案记载乾降五年来华、遵旨入内廷供奉的“西洋修士”中的鲁仲贤,即注明其专长是“能知律吕”。乾隆六年又记有“西洋人张纯一、席澄源进西洋风琴一架”,并于该年查得武英殿造办处共收贮风琴十七架。而有关西洋乐队的组成与排练,则见上述档案中的如下几条:
“于本年七月十九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将西洋人鲁仲贤认看得大拉琴一件、长拉琴一件持进,交太监高玉呈览。
奉旨:西洋人会弹即令伊等交内庭小太监学习,如乐器上缺少之物,将名色开来,里边查给。钦此。”(乾隆七 年)
乾隆七年“七月二十三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来说,太监高玉等交琵琶一件、弦子六件.小拉琴十件、长拉琴一件、西洋箫大小八件、斑竹板三块、笙一件。传旨:着交西洋人认看,收拾得时即在陆花楼教小太监。钦此。”
“于乾隆八年七月十一日,司库白世秀将做得象牙笛四件、铁丝琴一件持进,交太监胡曲杰呈进讫,”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西洋乐人十四名着做衣裳十四份,先画样呈览,准时再做。钦此。
……于十二月初八日,员外郎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西洋乐人的靴子八双着武备院成做,其扎巾八个交盔头作成做。钦此。
于十二月二十四员外郎白世秀将盔头作做得扎巾八顶,随髯八口持进,交太监呈进汔。”
“于十五年正月初四,员外郎白世秀将武爸院做得青 倭缎靴八双持进,交太监胡世杰纪进讫。“
乾隆十五年“九月十二 柏唐阿福明来说,八月初九口 太监胡世杰传旨:俟出外以后,着传会琴的西洋人打出琴 谱,交与弦锁(索)上人学。钦此。
于本日,员外郎白世秀为西洋人魏继晋、鲁仲贤、那 永福三人在瀛台教琴谱,请欲行给饭食,回明怡米王/内 务府大臣德(保),准行。遵此。”
据以上档案所示,乾隆七年曾遵旨将宫中旧物之西洋 乐器交西洋人认看并收拾,又添造了象牙笛、铁丝琴,并 将这一批乐器交由西洋人向小太监传习。这些宫中收贮的 西洋乐器,有的当为历年来华之西洋人所进献、有些还可 能是康熙朝遗存之旧物,因当年徐H升向康熙皇帝进讲西 洋音乐时,曾指导工匠制成一批西洋乐器,(白晋撰《康熙皇帝传》•-书中言称:1佘日升用汉语编写了教材,并指 导工匠制做各种各样的乐器,而且教康熙皇帝用这些乐器演奏两三支乐曲。”)至此已经存贮了六七十年,也极需重 新收拾。
从档案中记载的乐器来看,凡“交西洋人认看”的,大 都非中华所固有者,从而难辨名色。所谓“琵琶”,当属吉 它、曼陀林一类,“长拉琴”、“小拉琴”大约就是大提琴、 小提琴,而“西洋箫”则不外单簧管、双簧管之属,铁丝琴 人约就是竖琴了。纵观上列品色,可以判断这一支宫廷西 洋乐队,当属一支以演奏室内乐为主的小型管弦乐队,而 所谓之“西洋乐人十四名”,可能由内廷供奉的西洋人所组 成,也可能是西洋人教习过的那一批小太监。若从为这支 乐队制做的服装道具来看,有成套的靴子、盔头、扎巾, 又随带髯口,大约是将这些“西洋乐人”都打扮成不中不西 的怪模样,可以想见这一支乐队的滑稽面貌了!
乾隆皇帝之音乐禀赋远逊于乃祖康熙,西洋乐曲他未必能听得懂,搞起这样一支乐队无非是拿它当个杂耍凑凑热闹罢了。如此看来这个乾隆皇帝也真太会玩了!
下一节:晚清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看戏的那些事
返回上一级>>> 清宫琐记:清朝帝后的礼仪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