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编辑:历史狂流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以热河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及紫禁城内的畅音阁为模式,在颐和园修建德和园戏台和观戏的颐乐殿,成为慈禧在园中看戏的地方。从此,德和园便和清音阁、畅音阁齐名,成为清宫的三大戏台之一。德和园戏台翘角重檐二层,高20米,底层舞台宽 17米。三层舞台均有天地井通连,吋表演升仙、下凡、入地诸情节;舞台底部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南部 毗连的两层建筑为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
慈禧爱听戏,常命升平署派最有名的“宝胜和班”和“同春班”到此处伺候演出。晚清京剧艺术正当盛极一时,淸宫演戏频仍,许多京剧大师、名演员进宫演过不少戏。光绪卅四年(1908年)慈禧死时,宫廷屮民籍教习已达八、九十人之多。
据《清升平署志略》记载,常进宫内演戏的文武老生有:陈秀华、谭鑫培、杨隆券、杨小楼、王凤卿、孙培亨.孙菊仙、汪桂芬;净角有:裘桂仙、刘水春、金秀山、钱金福;小生有:鲍福山、朱素云、王愣仙;丑角 有:王长林、罗寿山、刘赶三;旦角有:龚云甫、陈德霖、谢宝云、杨小朵、时小福和王瑶卿等。
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存当年的部份戏剧剧照,如《战 濮阳》、《长坂坡》、《甘行霸百骑劫魏营》、《五截山》、《铁笼山》、《虹霓关》、《汾河湾》、《樊江关》、《雁门关》、《艳阳楼》、《断桥》、《四杰村》、《南天门》、《百花山》、《请医》、《探亲家》 等。
故宫博物院还保留着一批当年的唱片、如谭鑫培的 《洪羊洞》、《卖马》、《战太平》、《庆顶珠》、《桑园寄子》、《乌盆记》、《探母》、《碰碑》、《捉放 曹》等;王凤卿的《战长沙》、《朱砂痣》、《骂曹》、《鱼藏剑》、《斩华雄》、《取成都》等;杨小楼的《文昭关》、《定军山》、《泥马渡康王》;陈德霖的《祭江》、《银空山》、《赶三关》;朱素云的《飞虎山》、《夺小沛》、《辕门射戟》;刘永春的《草桥关》、《白良关》、《黑风帕》、《铡判官》、《御果园》;孙菊仙的《奇冤报》。
从这些珍贵资料中,可以了解当时的唱词和伴奏乐器。这些京剧大师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京剧艺术遗产。
清宫大戏台有特殊的功能,及特别演出效果。
《宝塔庄严》,内有一幕用铁轮由井中绞起宝塔五座。
《地涌金莲》,内有一幕从并中绞起大莲五朵至台上,放开花瓣,每朵内坐大佛一尊。台上打着小锣鼓。
《罗汉渡海》,有大切末制成鳌鱼形,推到台上,内藏数十人,以激桶从井中汲水,由螯鱼口中喷到院子里。
《阐道除邪》,为端阳节应节戏,可从台下井中汲水,由台上喷水。
《三变福禄寿》,开始一层为福星,中层为禄星,下层为寿星;可变化为禄星在上层,寿星升到中层,福星降 到下层;还可再变为寿星在上层,福星为中层,禄星在下层。
《升平署志略》记载,早在乾隆年间,万寿节演戏多以《西游记》、《封神传》等小说作题材。演出时神鬼毕 集,佩戴各种而具,道章多至数十人.寿星多达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八仙所携带道童更不计其数。《雷音寺》演到玄奘取经之日,如来佛、迦叶、罗汉均出场,高下分九层,行头切末极为豪华,中设机关,鱼龙曼延,歌舞特技大显身手,场面之大,只有畅音阁这样的三层大 台才能演出。
原宫中太监耿进喜曾叙述:自己是李莲英的下属,十五岁那年成立“普天同庆”科班时,被慈禧太后派去学戏, 跟杨隆寿学武戏,跟王桂官学小生戏。每年正月总在畅音 阁唱戏,也在海f•鬼(即南海)唱,冬日在丰泽园,夏日在纯一斋。万寿山德和园唱戏顶多。宫中演喷水场面的戏,一般在夏季表演。
耿进喜还说同治皇帝能唱武生戏,没嗓子,唱过《白水滩》。一次唱《黄鹤楼》,同治帝饰赵云,太监高四饰 刘备。赵云在打躬参见主公时,高四赶紧站起来说:“奴才不敢”。同治帝说“你这是怎么唱戏呢? ”光绪皇帝会场面, 打小鼓,爱打《金山寺》。慈禧太后对昆腔、二簧乱弹都懂些。
清宫演戏过程中,也有些荒诞无稽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笑料。1983年有期《文艺生活》载文说:有一 次,慈禧点孙怡云唱《玉堂春》。他曾听说以前有人唱到 “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一句时,因慈禧属羊,演员即被赶出宫。孙怡云就改唱为“鱼儿落网有去无还”,才使慈禧满意。
1984年《文摘报》有文章说,一次黑头演员穆麻子在《双钉记》饰包拯时唱:“最毒不过妇人心马匕被慈禧轰下台去,把看戏的、演戏的都吓呆了,穆麻子被打八十竹竿,推荐演员的也被打四十竹竿。《双钉记》演宋代兄裁缝之妻白金莲与绸商贾有礼私通,合谋以钉钉入吳首。 包公奄清了此案,是金莲和贾商谋害亲夫。
据说一次唱《下河东》,李溜饰欧阳方,唱作俱伟,奸相毕露。慈禧命人当众杖责李溜子四十竹平,借以标榜自己是“有道明君”。
慈禧对戏剧特别爱好,苦心培植,虽出自她愉悦享乐的目的,但对当时京剧的发展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代遗留下来的戏剧舞台建筑,戏剧剧照、唱片,都楚很有价值的戏剧文物资料。
上一节:乾隆朝的大型宫廷西洋乐队
下一节:清朝皇帝看鸟需通过敬事房
返回上一级>>> 清宫琐记:清朝帝后的礼仪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