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郑成功出兵 宝岛台湾回归

时间:2017-08-10编辑:梓岚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金门料罗湾的海面上,帆樯林立,旌旗蔽日,为首的舰船上站着一位年轻的将领,他英姿飒爽,目光坚毅。他一声令下,只见几百艘战舰扬帆竞渡、浩浩荡荡驶进大海。这位将领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他出兵的目的是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几十年的宝岛台湾。

郑成功原名郑森,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朝灭亡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郑成功跟随父亲郑芝龙入仕为官,颇受唐王赏识,赐姓朱,改名成功,当时人敬称他为“国姓爷”。

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不顾儿子郑成功的苦苦劝阻,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写信给父亲,断绝父子关系,率部至南澳(今属广东),以金门、厦门为基地坚持抗清。

和清朝对峙了十几年,郑成功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总体上处于被动局面。根据地越来越狭小,士气越来越低落,处境也就越来越艰难。郑成功感到抗清大计必须从长计议,于是把目光投向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台湾,打算在那里建立新的抗清根据地。

当时台湾已被荷兰人占领了几十年,他们在岛上修建了台湾城 和赤嵌(kdn)城两个军事据点。台湾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荷兰殖民 者善于海战,有“海上的马车夫”之称。要打败他们,谈何容易。

这时候,有一个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名叫何廷斌的人,赶到厦门来见郑成功,讲述了荷兰人在台湾的暴行,台湾居民反抗残暴统治等情况,更重要的是,他献给郑成功一幅亲手绘制的台湾地图,详细说明了台湾的水路通道和荷兰人设防的情况。经过反复酝酿推敲,郑成功确定了完备的作战方案:首先收复澎湖作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港登陆,切断台湾城与赤嵌城两地荷军的联系,分别予以围歼,最后收复台湾全岛。一切准备就绪,郑成功率领2. 5万名将士从料罗湾出发了。

顺治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晨,郑成功的船队到达澎湖列岛。次 日,郑成功到各岛巡视,认为澎湖军事地位十分重要,遂令四位将领 留守,自己率军继续东进。二十七日,郑成功率军驶抵柑橘屿(今东吉屿、西吉屿)海面,突然狂风大作,只好返回澎湖。大风不止,而郑军携带的粮食已所剩无几。郑成功力排众议,当机立断,决定强渡。

三十日晚,郑成功亲自率船队冒着暴风雨横渡台湾海峡。四月 初一日拂晓行至鹿耳门港外。

荷军的据点台湾城、赤嵌城位于今台南市。这里海岸曲折,两城之间有一个内港,叫做台江。从外海进入台江有两条航路:南航道口宽水深,船容易驶入,但港口有敌舰防守,陆上有重炮瞰制,必经大战才能通过。北航道水浅道窄,涨潮时大船才能行驶,这条航道敌人没有派军防守。郑成功决定从敌人疏于防守的北线进军。四月初一日中午,鹿耳门海潮大涨,郑成功命令将士按原定路线迂回而进。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而后兵分两路:一路登上北线尾,一路驶入台江。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见祖国的大军到达,争先恐后,出来迎接,帮助他们登陆。

郑成功军队迅速包围了赤嵌城,割断了赤嵌城与台湾城之间的联系。赤嵌城的荷军 较弱,郑军向他们发起猛烈攻击;台湾城荷军 发兵支援,但被郑军阻挡。其守将派出两位代表前来谈判,郑成功严词拒绝。郑成功采纳当地居民建议,从上游堵塞赤嵌城水源,敦促荷军投降。四月初四日,弹尽粮绝、饥渴难耐的荷军见援兵无望,不得不挂起白旗。郑成功只用了4天时间就收复了赤嵌城。郑成功派人前往台湾城劝降,但荷兰人拒绝了。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的统治中心,

城堡坚固,防御设施完备,他们妄图凭借城堡顽抗。等待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荷兰军队前来支援。郑成功发动了几次进攻,都没有成效。为了减少伤亡,郑成功改变战术,他一方面派遺提督马信率兵扎营台湾城外,围困荷军。一方面让兵士分驻各地屯垦。郑成功到高山族人聚居的地区巡视,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

五月初二日,郑军的后续部队6000人在黄安等将领率领下,乘船20艘抵达台湾。从五月初五日开始,郑成功令兵士在通向城堡的 道路上筑起防栅,挖了很宽的壕沟,以围困荷军。

八月,郑成功率军打败从巴达维亚前来救援的荷兰军队。十二 月初六日清晨,郑成功下令强攻台湾城,28门巨炮的响声打破了长 达8个月的僵持局面,2500枚炮弹呼啸着飞向城外的乌特列支堡。 占领了该堡后,郑军居高临下,建筑炮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荷兰人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后,带领残兵败将,携带私人财产,灰溜溜地走了。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在台湾组织垦荒,兴办学校,设置官职,制定法律,促进了台湾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康熙统一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当年病死,子郑经继位。康熙帝对台湾实行招抚为主、不事轻剿的态度,多次派使者赴台湾劝降,均遭拒绝。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死,郑氏集团发生内讧,部将冯锡范、刘国轩等杀郑经长子,另立其年方12岁的儿子郑克塽,以便专政擅权。时值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康熙帝平定三藩之后,社会安定,兵力增强。刘国轩等自度无力与清抗衡,乃与清议和,提出的条件是:称臣进贡,但不登岸,与清廷关系如同琉球、高丽。康熙帝断然拒绝,指出台湾民众多闽人,不能与琉球、高丽相比。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六月十四日,令台湾郑氏降将、富有海战经验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2万余兵士,乘300余艘战船,突袭澎湖。双方鏖战七日,郑军1.2万人被歼,守将刘国轩狼狈逃回台湾岛。台湾屏障既失,精锐丧失殆尽,无力继续抵抗,于是两次遣使议降。八月十一日,施琅自鹿耳门登陆,颁布告示,安定民心。郑克塽将印信簿册上缴施琅,奉表归降。次年,清廷在福建省下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驻军屯守。自此,台湾在行政机构设置上与内地完全划一。


下一节:康熙初继位 斗智斗勇擒鳌拜

返回章节首页>>>皇太极建立清朝 从康乾盛世走向腐化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