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孝贞显皇后钮钴禄氏 后宫之首却无永年之福

时间:2017-08-23编辑:梓岚

孝贞显皇后钮钴禄氏,即慈安太后,东宫太后,姓钮钴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文宗为皇子时入其府第成婚。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诏封为贞嫔;五月,诏晋为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

慈安皇太后个人小档案

姓氏:钮钻禄氏 籍贯:满洲镶黄旗人

出生:1837年 卒年:1881年

享年:45岁 陵寝:定东陵

徽号:慈安

配偶:清咸丰帝奕言宁(此二字合为一字,即咸半帝名),1831年生,1851 一 1861年在位。

家庭:父亲为广西古江道積扬阿

性格:性情温和,心地善良,虽位在慈禧之上,却从不骄纵。

个人命运:虽居后宫之首,却无永年之福,于1881年暴卒.

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随文宗逃往热河。1861年7月文宗薨。7岁的皇长子载淳嗣位,即穆宗。其与载淳生母孝 钦显皇后(即西太后慈禧)并尊,尊为母后 皇太后。九月还宫。回京后,慈安太后与慈 禧太后、奕沂联合将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罢免或斩首,从而掌握了政权。

这就是影响了以后几十年历史的1861年辛酉政变。同年十一月初一日,慈安太后与西太后在御养心殿开始垂帘听政,时年25 岁。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慈安皇太后。

十二年(1873年)二月,同治皇帝已经成年并且结婚,慈安太后便与西太后一同撤帘,归政于穆宗同治帝。十一月初十日,正值壮年 的穆宗同治患天花病逝。十二月初五日,慈禧把年仅4岁的载滟扶植为帝,二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一、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前,朝廷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第一股是顾命八大臣,即赞襄政务大臣,主要是在承德避暑山庄;第二股政治势力,是以恭亲王奕沂为首,包括他的几个兄弟和一些朝臣的奕沂集团,这股政治势力重点在北京;第三股政治势力是两宫太后和尚未成年的同治皇帝,持有“御赏”和“同道堂”印章的辛酉政变主要是这三股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顾命大臣受到了咸丰皇帝的遗诏,可以说是正统派。于是帝后势力和恭亲王奕沂集团他们这个帝胤势力结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大臣势力。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去世。咸丰死之前做了三件事,第一,指定他独生子同治做皇太子,以后继承皇位。第二,就是任命了八个赞襄政务,就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他弟弟大学士肃顺,额驸、御前大臣景寿,还有四个军机大臣,就是穆荫、匡源、杜翰和焦佑瀛。还有第三,赐两枚印章,就是“御赏”和“同道堂御赏”章让慈安掌握,“同道堂”的章归同治掌握,同治年幼归慈禧掌握。

皇帝发布诏谕的时候,必须盖上这两枚章才能生效,这样就起到一个互相牵制作用。这三条很重要,特别是第三条,因为他给了两宫皇后最后决策的权力。咸丰在颁布遗诏的当天就去世了。第二天清廷颁诏,尊咸丰皇后和同治帝生母为太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即两宫太后。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圣母皇太后”,慈安因为原来是皇后而被尊为皇母皇太后的。

那时恭亲王奕沂正留守北京同英法侵略军谈判,并且和议已成。恭亲王奕沂在处理善后事宜的能力受到了满族官员 和外国侵略者的赞同,在取得一定的支持的情况下,恭亲王奕沂开始 了他的政治运筹。首先他要求到承德奔丧,八大臣不同意,北京事情 很重要,你不要来了,奕圻就又申请,说我的亲哥哥故去了,坚持要 去,八大臣后来就同意了。

八月初一,奕诉赶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在咸丰灵前痛哭哀悼,祭奠之后,就要求见两宫太后,八大臣不同意,说叔嫂见面有所不便,奕圻提出来,请八大臣一块见,两宫太后也急于见奕圻,于是对辅政大臣说:你们说不便,那你们陪着奕圻一块见我们。八大臣一想,人家家里头的事情,我们掺和进去有什么意思?于是就退步了,奕圻可以单独见到两宫太后。见了之后,两宫太后和奕诉 秘密谈了两个多小时,就在这两个小时之间,恭亲王奕圻不仅说服了两宫太后推翻八大臣的辅政,还把这次宫廷政变的计划、步骤做系统的安排。

《我的前半生》溥仪说,他听说奕沂是化妆成了喇嘛见了两宫太后,总之是经过很多曲折,不容易见的。这一次见面就把“辛酉政变”的计划定下来了,这时候奕沂是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慈安二十五岁,奕诉见了两宫太后之后没有走,在承德停留了六天,这六天奕沂 在政治上很成熟,也很有心计,对顾命八大臣,毕恭毕敬,表现非常谦和,心情很悲痛,要跟他们一起渡过国家大丧的难关,麻痹了八大臣,六天以后,赶回了北京。

八月初五,恭亲王奕诉就任命醇郡王奕谓,就是七弟任正黄旗汉军都统,在北京掌握了军队的实权。第二天,御史董元醇就上奏章,要两宫太后亲自理政,等皇帝长大之后再归政,另简派一个到两个亲王辅政。这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沂做议政王辅政的一个前奏,八月十一日,承德行宫接到这个来自北京的奏折,两宫太后、同治帝和八大臣进行讨论。

这时奕沂已回到北京,两宫太后要求批准董元 醇的奏折实行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制度。八大臣以咸丰遗诏加以反对,双方争吵很厉害,肃顺“声震殿堂”,同治吓得直哭,而且尿了裤子, 双方不欢而散。八大臣特别是载垣、端华准备用不理朝政来相要挟。

几天后,八大臣做出妥协,表示事情等到回京以后再说,意思是等回了北京,皇帝发了丧之后,他们掌握了实权怎么做都可以。到了八月十八日,就宣布咸丰的灵驾九月二十三起驾,二十九到北京。八大臣这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咸丰七月十七号病逝,九月二十三日回京,中间近两个月时间,就给奕沂他们做政变提供了 一个准备的时 间,九月初四,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解除了郑亲王端华的北京步军统领的兵权,把北京的防务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妹夫奕谓,为回京政变做好了准备。

九月二十三,咸丰的灵驾从承德起运,这时,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提出陪同同治皇帝先期回到北京,以便在北京准备好迎接灵柩的要求,这实际上隐藏了回京准备政变的企图,毫无防范心理的八大臣竟然轻易地同意了。这样两宫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驾之后,陪灵柩一天后,就从小道迅速赶回北京。咸丰灵驾起驾以后,赶上天下雨, 道路泥泞,到北京的时间就推期,直到十月初三,咸丰的灵柩才运到北京,在这期间,两宫太后天天召见恭亲王,政变步骤渐具成形。#p#分页标题#e#

政变的谕旨事先拟好了,那两枚章“御赏”和“同道堂”的章就在 两宫太后手里,先盖上御赏章,又盖上同道堂章,谕旨生效了。八大臣虽然可以拟定谕旨,但是如果不 盖章不能生效,相对来说,两宫太后掌握着实权。九月三十日, 宣布免去御前大臣载垣、端华、 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景寿,还 有那四个军机大臣的职务。同时命令奕谓把肃顺等大臣全部逮捕。

第二天,清廷宣布恭亲王奕 沂是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十月 初六,谕旨赐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尽,端华的亲弟弟肃顺处斩,景寿革职,那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职,其中 穆荫还发往军前效力,1861年11月初一,慈禧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左边站的就是恭亲王奕诉,右面站的是醇郡王奕谞,“辛酉政变”以两宫 皇太后和奕诉的胜利,以顾命八大臣的失败而结束。这场政变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政治体制——垂帘听政,这对晚清政局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慈安太后一向宽厚仁慈,怎么会参与违背咸丰皇帝的 遗诏呢?难道慈安太后也向慈禧太后那样有如此大的政治野心吗?其实不是。慈安太后参与这次宫廷政变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首先,肃顺等人在朝廷当中树敌太多,引起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肃顺先是把久任军机处的大学士祈藻赶出军机处,又在处置的问题上,要求咸丰帝将他正法,用科场案和钞票舞弊案屡次大起刑狱,引得满朝大臣人人自危,肃顺也为自己树立了一批政敌。

其次,肃顺重用汉人,对满族人 极端厌恶。据野史记载,肃顺视满族人为猪狗,傲然倨上;而对待汉族 人必称先生,以礼貌的态度对待之,这一点对当时慈安太后做出处理 肃顺的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最后,慈安太后在这两强争执中必 然要选择支持一方,慈禧等的积极拉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慈禧和她 同处后宫,彼此声息相同,关系还算紧密,所以在关键的时刻,慈安倒 到慈禧一方。而此时的肃顺等人,对于慈禧等人的阴谋活动竟然毫无 察觉,也反映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确实没有慈禧等人高明。不管怎么说,慈安的这一决定终于促成了慈禧这一个乱世独裁者的诞生,这对晚清中国的政局走向影响深远。辛酉政变以后,慈安和慈禧幵始了 垂帘听政的历史时期。

二、垂帘听政

辛酉政变以后,慈安和慈禧开始了垂帘听政时期。太后临朝听政,为什么要垂帘呢?这是因为太后临朝听政当然要和群臣相见,可是古代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皇后居住在中宫,主要治理皇宫内部的事务,除非逢节日,内外官员们才有机会向皇后进献贺信,但是不能 当面见皇后。皇太后逢寿辰,百官们虽然也要向皇太后进贺信,可是还是站在台阶下行礼,仍然见不到皇太后。

宫中礼仪如节日都如此严格,更不要说平时了。这样太后就不能和臣下交流,可是太后又必须处理政事。所以就有了一个变通的方式,就是在大臣和皇太后之间隔 上一条帘子,既坚持了男女内外的差别原则,又可以隔着帘子发号施令。太后临朝听政,古代就有,汉高祖皇后就听政,不过汉书上并没有垂帘的记载,到宋朝的时候,太后垂帘听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所以说,垂帘听政,古已有之,并不是清代的创举。

慈安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维持了二十多年,直 到1881年慈安太后死去,不过中间曾经有两年的暂停期。从1861年到1865年,可以说是慈禧和慈安两人平等垂帘听政时期。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初,就任用恭亲王奕沂为议政王。当时朝廷正面 对着来自太平天国的武力威胁,他们能够齐心协力, 以稳固大清朝的江山社稷。当时,慈安以嗣主为西太后所生,遇到事情就主动推让;慈禧也因为自己在咸 丰的时候,自己的地位低于慈安,当时仅仅是个贵妃,而慈安当时是皇后,当中还隔着皇贵妃这一级, 所以在慈安面前并不敢过于放肆。

另外,当时恭亲王 奕沂权倾朝野,名为议政王,实则操纵着内外大权, 恭亲王又能够在两宫之间进行调节,所以同治初年, 两宫的关系相对融洽。众所周知,慈安一向生性软弱,能力平庸。据薛福成说,东宫见大臣往往讷讷无语,每次有奏章都是西太后来裁决。而西太后性格敏捷,勇于任事,东宫就把所有的事情都让给西太后来裁决,自己无所事事。这样,慈安和慈禧两人各得其乐,倒也相处融洽。然而,慈禧是具有极度强烈权利欲望的人,她不容许自己的权力被别人分割,她要作的就是乾刚独断,为此,斗争终究不可避免。

从1865年到1873年,可以看做是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平息,清朝的内患逐渐消除,统治 阶级内部的矛盾逐渐表面化。1865 年,慈禧突然免除了恭亲王的议政王 称号,严厉地打击了恭亲王的势力,同时设法消除了恭亲王的兵权,这样,慈禧、慈安、恭亲王三角权力均衡 的局面就被打破,慈安开始处于和慈 禧相对立的地位。

众所周知,慈安生性软弱,能力平庸,在激烈的宫廷斗 争中,显然不是慈禧太后的竞争对手。这一阶段发生了两件大事,从而影响了两宫太后的关系。第一件是慈安按照祖制杀死了安得海,这使得慈 禧太后产生了恨意。接着是同治十一年的立后之争,慈禧因为自己选定的人没有被选为皇后而含恨在心。不过两宫的矛盾并没有表面化,名义上两宫太后能够和衷共济,主持国家大事。

到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大婚以后,慈安和慈禧共同归政给同治皇帝。慈安得以在后宫继续过着她的平静生活。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同治皇帝在亲政后没两年就死了,慈安不得不再一次垂帘听政,而这一次垂帘,想不到竟然是她的死期。

1875年,年纪轻轻的同治帝病死,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日益专权 跋扈的慈禧太后挑选了年仅八岁的载滟为皇帝,是为光绪皇帝。在挑选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慈安并没有发言权,全部都是慈禧一手所为,这当然为慈安太后所不满。

但是光绪皇帝入宫以后,因为慈安性情和悦,不像慈禧那样严厉,故对慈安越来越亲近,而和慈禧的关系反倒很是疏远。这使得慈禧深为不悦,惟恐慈安与光绪皇帝过于亲近,唆使光绪过来反对自己,那样将来慈禧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随着光绪年龄的渐长,慈禧和慈安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1881年4月8日,年仅45岁的慈安皇太后在后宫中突然死亡。

三、暴死之谜

咸丰帝死后不久,慈禧与恭亲王奕沂定计,发动祺祥政变,处死 了肃顺等人,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表面上,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 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对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在当时与以后都有种种怀疑与猜测,成为两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粧疑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p#分页标题#e#

第一种说法是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在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中载有慈安的遗诏,说她在“(1881年农历三月)初九曰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但是这种“因病致死”是那样的快速而又突然,连当时的当事者也大为怀疑。

据《清稗类钞》载,在慈安初感身体不适时,御医薛神速辰为她诊脉,认为“微疾不需服药”,没想到当晚就听说“东后上宾,已传吉祥板(棺木)”,大为诧异,还以外间误传。后来噩耗证实,他大戚曰:“天地间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 ”是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另一位当事人左宗棠,当时任军机大臣,突然听说慈安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

第二种说法是因慈禧与慈安交恶,慈安被迫自杀说。据《清稗类 钞》另一种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处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但到了 1881年初, 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第三种说法是慈禧进药毒死说。据《慈禧外纪》载:当年咸丰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了一个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将此事告诉慈禧。阴险毒辣的慈禧听了,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饵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另文廷士《闻尘偶记》却认为慈禧是因与人私通怀孕,事为慈安察觉,准备废掉慈禧太 后称号,慈禧闻之,先下手为强,设计毒死了慈安。

对于慈禧毒死慈安太后一说,广为流传,下毒的原因则起码有两说:

一说见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垂帘听政的两太后一天闲谈起咸丰末年旧事,慈安对慈禧说:我有一件事一直想跟你说。请你看一件东西。慈安从小箱子里取出一张咸丰留下的遗诏给慈禧看。内容 是咸丰对慈禧其人很不放心,如慈安果然发觉慈禧有什么不安分守 法的事,可以在众大臣面前宣读此诏,除掉慈禧。

慈安笑道:我们两姐 妹相处久了,处得很好,何必留下它呢?当场把遗诏烧了。慈禧脸都红了,谢过慈安,怏怏而去。光绪七年三月十一日,慈安在庭院中看金鱼休闲,慈禧那边来了一位太监,送来一盒点心说:这种点心,西太后觉得好吃,不肯独用,送一点给东太后尝尝。慈安高高兴兴地当场尝了 一块。于是,当天慈安忽然得病,很快就死了。

一说见于《清宫琐闻》摘自葛帔道人的《云海楼随笔》。光绪当皇帝后,虽说是东西两太后同训朝政,实际上慈安不大管事,在宫中吃 斋念经,一切都是慈禧说了算。于是,慈禧得以为所欲为。当时有名伶杨月楼,被召进宫演戏。慈禧看上了他,经常召他进宫,甚至留他在宫 中过夜。一天,慈安有事找慈禧,慈禧不在,只见杨月楼睡在慈禧床上。

慈安大惊而退。慈禧知道后,大惧,马上让杨月楼吃下一碗杏酪后出宫。杨回家后就死了。慈安并不打算追究此事,但慈禧一直忐忑不安。一次,朝廷讨论表彰某大臣家人节烈的时候,慈安借这个机会好言好语地规劝慈禧。慈禧不安,心里更不是滋味。过了几天,慈禧让宫婢给慈安送去点心,慈安吃过后便暴殂,连太医都来不及叫。

作者说, 这是当年在宫里一位宫监告诉他的。王无生《述庵秘录》所记与此说相同,但有小异,同慈禧来往的名伶姓金。慈安发现他们二人睡在一起,痛责之,于是引起慈禧的杀机。此外还说,当时慈禧正产后血崩得重病,靠四枝吉林人参救活。所说比《清宫琐闻》的慈禧更不堪。

对于上述说法的可信程度,很早就有人提出了怀疑。有人认为慈 安病状在翁文茶公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根本就没有从外边进来的 食盒,《崇陵传信录》作于汉人排满革命最为激烈的时候,排满思想深 入人心,对清代皇室的诋毁所以也就深入人心,广为流传。金梁在《清 帝外纪》清后帝传中,也对慈安焚烧咸丰手赐遗诏及西太后进盒杀慈 安一事,提出质疑,手赐遗诏,既然被焚,敕语何从而知?食盒外进,有谁确实看见?

不过还应该看到,上述说法尽管不尽可靠,但是它能够如此广泛 流传,又是不无原因。

首先,慈安之死确实有可疑之处,这仅见于前面引述的官方诏 书,就是当时人的私家著述,也有不少疑点。翁同龢是当时的重臣,他 的日记当中就有不少疑点。张之洞也对于慈安太后的死感觉蹊跷,他 在三月十一日给李鸿藻的信中就说“此事实出非常,奈何之? ”并说: “翰林院向系派人轮班值守,至今不见知会,亦不闻派有何人。”对此, 张之洞大为不解,并且向李鸿藻请教,是静待好,还是直接去?可见当 时人们对待慈安之死疑虑重重的心态。

至于张之洞大为不解的慈安之殓葬为何不肯通知翰林院,事过 多年以后荣禄才泄漏了其中的秘密。慈安死时,荣禄为内务府大臣, 亲自参与慈安太后尸体的收敛,慈禧太后当时说尔等详细视殓,勿令人疑辞。”经慈禧这么一说,荣禄反而吓得一跳,不敢再看一眼,赶紧收拾一下就退下去了。荣禄作为内务府大臣尚且如此,慈禧怎么会让那些好遇事生风的翰林前去殓奠呢?因此,有人说这是慈禧借荣禄作为一个见证,欺骗天下人的视听,欲盖弥彰。这个说法看来也有可能。

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慈禧跟慈安确实有矛盾,这种矛盾的发 展,又确实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过去一些著述都把慈安描述成能力平 庸,品德高尚,毫无权力欲望,在垂帘听政当中只起到陪衬作用的样 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论能力,特别是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慈安确实不如慈禧,因此接见廷臣的时候往往就是慈禧一人侃侃而谈,慈安在一旁不轻易发 言。直到临死前一年,因为慈禧抱病,她才一个人召见廷臣,然而由当时的记录看,慈安所问的内容都是无关主旨的废话,没有直接切入主题,执政能力低下,一眼便知。而慈禧则是另外一种景象,两个人的思想见识显然不在同一个水平上。但是,是否由此得出结论,慈安能力较低,便甘心把清朝的统治大权全部交给慈禧呢?另一方面,慈禧能否因为慈安能力低,便满足于两宫并尊,共同维持垂帘听政的局面呢?答案是否定的。#p#分页标题#e#

慈安早在咸丰皇帝的时候就是皇后,比慈禧的贵妃高出两个等 级。这在礼法制度的封建社会里,本身就成了慈安巨大的政治资本。 慈安和慈禧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这礼仪之争。在垂帘听政的前期, 因为内忧外患,慈安和慈禧能够和衷共济,再加上有恭亲王在其中居 间调节,两宫太后能够相处融洽。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慈禧的势力 愈来愈大,平衡的天平开始向慈禧方向倾斜。

慈禧以善于玩弄权术著称,她的手腕当然是平庸的慈安太后所难以匹及的。对于慈禧如此跋 扈的行为,慈安也试图反抗,而反抗的结果是两宫关系的逐渐恶化。在几个问题上,慈安的行为引起了慈禧的不满。第一是杀死了慈禧的 太监安得海。西太后有一非常喜爱的太监叫安德海,很会投主子所好。西太后好看戏,他便替太后造了一座戏园,召集梨园弟子,日夜演戏。又因他曾经在剪除八大臣中有功,所以权势很大。

宫内上下都奉他为尊长,连小皇帝也怕他三分。安德海权势日重,厌烦了宫内的烦躁生活,就想去江南逛一下。可是清朝祖制,太监不能出京。安德海于是恳请太后让自己去江南督制皇上大婚用的龙袍,虽然西太后深知清朝的祖制,但是经不住安德海的死缠烂磨,还是答应了。安德海一路耀武扬威,要沿途百官向自己孝敬,所到之处,地方官敢怒不敢言。他以为一路顺风,万事如意,可是到了山东,却碰上了对头。

山东巡抚丁保桢,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权贵。他听说钦差安德海督办龙袍,途经此地,要地方供应钱物,不由奇怪,问道:“这个安德海是个太监,怎敢私自出京,难道忘了清廷祖制吗? ”于是他立即拟一份奏稿,快马送到京师呈给恭亲王奕诉^恭亲王此时恰巧也对安德海的行为不满,接到奏稿,他立即进宫面见太后。不巧,西太后正在看戏,不在宫里,只有东太后在。东太后看了丁保桢的奏稿,对恭亲王说小安子应该正法, 但是他是西太后的人,应该同她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恭亲王一听要同西太后商量,就急了,他知道西太后一定不会同意杀安德海的,于是他便说服东太后安德海违背祖制,擅出都门,其罪当诛,请太后下旨命丁保桢将其拿获,就地正法。”东太后还是犹豫不决,怕西太后最心爱的人被杀,会怨恨自己。恭亲王见此,便说这是祖宗立下的规矩,西太后也不能违背,祖制存,安德海则亡。

假如西太后有异言,由我替您解释。”东太后这才下了决心,命人写下一道谕旨,盖上东太后的御玺,命丁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不可一世的安德海,就这样被杀了头。天高皇帝远,慈禧也来不及救她的小安子,随行的人员有的被绞死,有的被流放,也有的被免罪释放——了结完案。

西太后闻听安德海被杀,痛心不已,但是大臣们都是按照祖制办 事,西太后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她就把自己的满腔愤恨归结到东太 后和恭亲王身上,对东太后的仇恨就迅速滋长,两宫之间的隔膜日渐加深。

第二就是同治十一年的立后之争。当时慈安选中了阿鲁特氏,而 慈禧选中了凤秀的女儿,两宫争持不下,最终让同治自己去选择。同 治选择了阿鲁特氏作为自己的皇后,而凤秀之女被封为慧妃,这激起了慈禧的不满。阿鲁特氏当上皇后以后,对慈禧太后也不是很孝敬, 这更增加了慈禧的不满情绪,她把这一切都归结到慈安的身上,两宫的矛盾日渐激化。

第三是同治病逝以后,慈禧一手扶植起光绪皇帝, 这非慈安本意,但是光绪进宫以后,反而同慈安日渐亲近,同自己日渐疏远,这当然不能为慈禧所容忍。她惟恐光绪长大以后,投向慈安以其对付自己,所以必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矛盾下,慈禧发动某种宫廷政变,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另外,从慈安死后慈禧的举动反常来看,也不无可疑之处。慈禧 自从光绪六年二月患病以来,始终未能痊愈,因此,在慈安噩耗传来 以后,人们还以为是传错了消息,误将西宫说成了东宫,而慈禧本人 当时也为慈安戴孝。博得群臣的好感,但是到光绪十二年三月,慈禧 率光绪向东陵进香时,当礼部向慈禧递上礼仪单,要慈禧向慈安陵寝 烧香进酒的时候,慈禧却十分愤怒,把礼仪单扔在地上,喝令另行拟议。

另一方面,慈禧对于慈安之死,一面表示哀悼,另一方面却大肆减杀仪仗,使得丧礼于慈安的太后地位极不相当。总之,我们从当时参 与宫廷秘闻的要人对慈安之死的怀疑和慈安的矛盾斗争以及慈安死 后慈禧的异常举动来看,慈安暴卒引起的种种传说,可以说是“事出 有因”,慈禧难以逃脱嫌疑。


下一节:孝钦显皇后叶赫纳拉氏 统治满清长达半个世纪

返回首页>>>解读清朝后宫皇后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