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19编辑:历史狂流
皇太极驾崩七日后,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展开了。
当时,有两股最大的势力觊觎着皇位。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比多尔衮年长三岁,正值壮年,文韬武略,人才出众。
此外,豪格也有赫赫战功:在太祖时代,因军功被封为贝勒;在太宗即位后,又因军功被晋封为和硕贝勒;祟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后,再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兼摄户部事。
由此,豪格得到皇太极生前亲掌的上三旗的两黄旗和正蓝旗贝勒大臣的支持。就连同皇太极关系融洽的和硕郑亲王、豪格的堂叔济尔哈朗也表示支持。
另一派势力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他是皇太极之弟, 刚过而立之年。多尔衮自小就受到父亲的钟爱。
在努尔哈赤临终时,皇太极等人为遏制多尔衮的势力,逼他的生母殉葬,并夺其军队。但是,多尔衮颇有心计,他虽有 “杀母夺旗”之大恨,仍能博得皇太极的喜欢,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成年后,多次统军出征,屡立大功。
现在,多尔衮自己就是正白旗的旗主贝勒,他的两位同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自然也全力支持。多铎还是镶白旗的旗主贝勒,也被封为和硕豫亲王。
在太祖努尔哈赤制定的关于皇位继承 的《汗渝》中规定,新君主当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产生。此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他们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其中,代善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作为努尔哈赤的次子,在长子褚英已死的情况下,他是宗室中年龄最长,有着家长地位的人。同时,代善有军事实力,是正红旗的旗主贝勒,他的子孙掌镶红旗。代善为大贝勒、和硕礼亲王。这样一个人自然在朝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收养,也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他有显赫军功,为镶蓝旗的旗主贝勒。以当时的情况看,满洲的八旗中,皇太极掌管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是支持豪格的力量,多尔衮兄弟掌管正白、镶白两旗。因此,其余的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成为这场斗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力量。
在紧要关头,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四个人。
其中,代善以年老多病为由,明哲保身,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之中。豪格与多尔衮双方对立,互不相让。只有济尔哈朗能够并愿意发挥协调作用。
于是,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让皇太极的儿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位,他既不是多尔衮的人、又不是豪格的人,争论双方都没有反对的理由。
多尔衮权衡利弊,他只有两白旗的支持,若强行登基,明显不占优势,得不到两红、两蓝旗的赞同,还定会引发两黄旗的强烈反对,甚至会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拼,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若是让豪格登基,自己不甘心不说,还很可能会遭到豪格的报复。让年幼的皇子福临即位,是一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以福临为傀儡,自己摄政掌权,打击豪格,避免内讧,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之利,两黄、两白、两红以及两蓝各方都可能接受。
经过 一番思量,多尔衮表示:赞同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意见,立福临为新帝。可是,考虑到他年龄还小,多尔衮要求由自己和郑亲王共同辅政,等福临长成之后“当即归政”。众大臣见此,都表示赞同,遂成定论。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五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福临的登基典礼开始了。在众人的簇拥下,福临来到笃恭殿,升殿就坐。
伴随着礼乐声的响起,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二王率领诸王大臣行三跪九叩大礼。爱新觉罗•福临成为大清国的皇帝,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成为摄政王。
福临在清代历史上开了幼童继承皇位的先例。在淸入关后的十代帝王中,顺治之后还有八岁的康熙、六岁的同治、四岁的光绪和三岁的宣统四位幼童继承了大统,对清代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幼童继位,必然有摄政王辅政。《清史稿•诸王传》说:“大清皇朝,亲贵用事,以摄政始,以摄政终。”清代开国之时, 是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二王摄政,定鼎燕京。清代将亡之时,有三岁的溥仪继位,醇王摄政,清祚覆灭。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巧合,得失成败尽在于此。
下一节:顺治为什么要鞭尸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