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1编辑:历史狂流
雍正即位时,社会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国家财政困难。
首先,康熙年间,国家财政收入虽然较清初有所增加,但是清政府的财政支出也明显增加。兵饷一般在一千七百万两左右,有时高达二千四百万两,仅此一项就占去年度财政收人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
其次,自康熙末年以来,各地赋税逋欠严重,国家收入减少。
再次,库存银两大量减少。康熙全盛时期库存白银达三千万两,然而康熙帝去世时,库存银却只剩下八百万两,仅为三千万两的百分之二十六点六七。
面对这些困难与问题,为了使财政状况好转,雍正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
雍正解决财政困难的基本方法是开源节流。开源的主要措施是重本务农以增加田赋收人,解决民食;通商裕国,既使国课增加,又方便百姓。
雍正要求各地方督抚都要兼课农业,以重农为本。他还要求各地官员在奏报地方事务时,不要忘记向他报告本地农作物的长势,特别是遇有灾情时必须随时向他奏报,如有疏忽,必遭严厉斥责。
雍正时期在重农务本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大力推广和奖励垦田,扩大耕地面积。在四川省对安插赴川农民时,就给予农民以耕牛、种子、口粮帮助他们开垦荒地,还给予他们一系列非常优惠的安民政策,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此外,为了推动垦荒,发展农业,清廷自雍正七年(1729年)起设置巡农御史。针对当时社会的变化,规定从当年起先行于直隶,每年特遣御史一员,在二月农事开始时进行巡视。
其任务是监督农忞勤惰,定期进行考核,考察农民的耕耘状况,然后九、十月回京复旨。第二年二月再另派御史前往。通过这些措施,雍正朝垦田面积增加迅速。
二是推广水田种植,鼓励农民改逬生产技术,提卨农业产量。首先是奖励那些在农业生产中获有明显成就的老农。其次,就是推广水田种植,以增加粮食产量。
水田产量较旱田产量高,北方农民却一直不习惯于种植水田。雍正帝为了把水田种植推广到北方,任命得力助手怡亲王胤祥在直隶营田亲自抓这件事。
雍正四年(1726年),为了教授北方农民学习水田种植,又从浙江召募有经验的老农到北方教授水田“耕种之法”,使得南北农民得以进行广泛的经验交流。经过三年的努力,到雍正七年 (1729年),已修成水田六千余顷。成绩相当的可观,使人震惊。
三是发展水利事业。雍正抓水利事业,首先是抓管水利事业的人。据史料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就下令让部院司员,赴南河学习,为期三年,这就充分反映了雍正帝对培养水利事业人才的重视。
其次,这种重视还表现在对于重大的水利工程,雍正能果断地从国库中拨出巨款。只要工程需要,他不惜花费之巨。另外,雍正年间,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水利事业管理制度。
比如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提出: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曾提出“每岁派夫加髙堤身五寸的建议,前靳辅亦以为言,计岁费不过三四万”,这一办法很好。他令两河总督讨论此事,两河总督“酌请缓急,分年轮流加倍,约岁需二万余金”,雍正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四是实行蠲免。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结构。小农生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因此历代比较明智的封建帝王,大都在灾害之年实行觸免,使多数农民得以维持生计,使农业再生产得以继续。实际上,维持田赋的收人,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自身。
康熙皇帝充分认识到这点,不仅对灾区全免赋税,而且一年蠲及数省,一省连躅数年,后来又实行在三年之内,将各省钱粮遍免一周的政策。
蠲免政策的实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乾嘉盛世的到来,奠定了经济基础。
下一节:雍正 任命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