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乾隆为何传位给永琰?

时间:2017-09-22编辑:历史狂流

乾隆是个受儒家思想浸染很深的人,对自西周以来沿用的嫡长子继承制十分赞同,对其父雍正和自己都不是元妃嫡子甚感遗憾,所以在他即位之初,并没打算恪遵雍正订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而仍想立嫡立长。

他的元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为他生有二子:一是皇次子永琏,早在乾隆即位的当年七月就被封为皇太子,然而永琏在乾隆三年即死;二是皇七子永琮,是永琏死后八年才出生的,乾隆已打算立他为储,但他比他的哥哥更没福气,只活了一年零八个月就死了。

乾隆册立的继后乌喇那拉氏生有二子,其中永璟于三岁夭折,只剩皇十二子永瑾,但这位继后不知何故大大得罪了皇帝,竟被皇帝逼得削发为尼,永瑾自然也跟着倒霉,到死连个封号都没捞着。

永琰出世时,他的十四个兄长中已死去八个,其中较受宠爱的皇五子永琪几年后也死去。

如此一来,乾隆可选择的范围实际上已经很小,究竟属意谁已经与年龄、排行甚至生母的地位并无太大关系,而全看各人的表现了,这样幸运之神就落在永琰的头上。

永琰性格内向、稳重,虽不像十一阿哥永瑆那样才气横溢,但勤奋好学、守规矩,尤其是重视仁孝。这些都是已年逾花甲的老皇帝特别欣赏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已六十有三,立储一事刻不容缓。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乾隆未与任何人商量,即将建储的密旨写好,藏到正大光明匾后。

事毕之后,他并未召集诸王和文武大臣宣示,而只是向军机大臣通告了一声所立储君,就是十五阿哥永琰。

此后,乾隆皇帝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永琰的品质和才干。

而能在众多兄弟中被独独挑选出来,又在十四岁到三十五岁这样漫长的时间内经受住了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乾隆的种种观察、考验而终于被确立为继承人,永琰显然是符合了乾隆对于接班人的种种条件。

所以,当乾隆于六十年九月初三那天当众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时,他是颇为兴高采烈的。

乾隆挑选他登基六十周年纪念日,即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公布储君人选。这一天,他御勤政殿,召集诸皇子皇孙和王公大臣,取出当年存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密诏,公同阅看,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明年改元嘉庆。

永琰同时改为顒琰,生母令懿皇贵妃赠孝仪皇后。此时,乾隆当着太子与王公大臣的面宣布退位,但一切军国人事及用人行政等重大决策,还必须亲自过问。

十月,乾隆又宣布了明年传位大典有关事宜,决定届时颁发传位诏,退位后乾隆称太上皇,谕旨称敕旨,自称乃用朕字。新皇帝称嗣皇帝。太上皇与嗣皇帝起居处分别纂修。

臣僚题奏,凡遇“天”、“祖”宁,高四格抬写,太上皇高三格抬写,皇帝高两格抬写。太上皇生日称万万岁,嗣皇帝生日称万岁。同时,还命令明年“宝泉宝源二局钱文,乾隆嘉庆年号各半分铸”。

嘉庆元年(1796年)元旦,退位的日子终于到来。乾隆御太和殿,亲授顒琰皇帝之宝。鸿胪寺官员上天安门城楼,宣读太上皇传位诏,重申在京各部院和各省督抚“题奏事件,悉遵前旨”。

年号改为“嘉庆” 了,皇印授予新皇帝了,嘉庆钱出炉铸成了,这一切似乎已经表明嘉庆时代的到来。

然而,这仅是形式而巳。实际上老皇帝仍紧握权柄,用无比威严的目光打量着如同囊中之物的江山社稷,新皇帝小心翼翼地生活在他的影子里,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历史尚未进人嘉庆时代。

乾隆帝交位不交权。他紧紧抓着官吏任免权、军权和财权。

禅位以后,乾隆事无巨细依旧独揽,但有碍太上皇身份,也不便事必亲躬。尤其乾隆年老迟钝,健忘错耄,手颤握不紧朱笔,连说话也须和珅翻译, 对和珅的依赖越来越大。

嘉庆三年冬季,太上皇老态顿增,体质急转直下,易感风寒。每次治疗痊愈, 精力大不如以前。身体这样不济,仍要挺着上朝理政, 接见蒙古王公及外国使臣,设宴观戏,即使“有时昏眩”,也“未曾稍辍”。

四年正月初一,旧历元旦,宫内充满节日的欢乐,喜气洋洋。嘉庆皇帝率王以下三品以上大臣穿着朝服,集中在乾清宫,向太上皇行庆贺大礼。

这天,太上皇非常衰弱,勉强倚坐御座上。可能是由于身体不适,仅准诸王贝勒在门内行礼,其他在门外,根本见不到尊容。

第二天病情加剧,初三日上午便撒手西归,结束其杰出卓越君王的从政生涯,终年八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