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编辑:历史狂流
这些消息在九月初四日方传到京城,道光接到定海、镇海等城相继失守的消息以后,感到事态严重,马上采取了紧急对策,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调动许多官员以应对英军的入侵。
他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奕经为扬威将军,前往浙江办理军务抵抗侵略者。但扬威将军奕经因攻战无方,计划不周,又懦弱无能,只一味迷信神灵,致使反攻宁波镇、定海均以失败告终。英军继续扩大战争,先后又攻陷乍浦、吴淞、宝山、上海、镇江等地。
到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这时对于道光皇帝来说,鸦片战争的战局已不可收拾。战败已是无可挽回的事了。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十一时一刻,配有七十四门大炮的英国军舰“臬华丽”号首先驶达南京港。此后数日,陆续又有英国侵略军的八十余艘舰船及四千五百余名步炮官兵,排列在南京观音山至下关一带的长江江面上。英国侵略者挟战胜者的余威,兵临南京城下。
当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道光的心情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其中想必是有许多的无奈和痛苦吧。
两年多断断续续的中英战争,道光是尽了力的,主持军务的钦差大臣派出去有七八个之多,另外还加上“靖逆”和“扬威”两大将军。但谋划多时,结局却始料不及,东南沿海的名城重镇大都在英军的炮火和洗劫面前,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
道光为此焦急万分,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道光翻遍朝廷的人才簿子,从皇室宗亲到满朝的文臣武将, 实在找不出哪一个人可以派出去扭转败局。
各省的八旗绿营,既腐败透顶又为数寥寥,即使只是充人数都不敷调派。就在这种胜既无希望、败又不甘心的心态下,道光一贯主战的思想产生了动摇。
善于揣摸皇上心态的投降派们见道光口风松动,立刻找准时机,顺杆爬上,火上浇油。
在朝内,执掌朝廷中枢的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本来对中英鸦片战争的军事事宜从不公开表态,这时也开始发表议论:战争打了三年,劳师縻饷,一点成果也没有得到,围剿的费用和求和(投降)的费用是一样的,而对中英双方造成的灾难却大不相同,所以应该考虑到小民的利益,罢兵求和,方为善策。
地方上主持军务的将帅们也纷纷上书,与穆彰阿内外呼应,两江总督牛鉴上奏折,向道光建议仿照乾降年间征缅甸罢兵讲和、允许通商进贡的先例,对英国也采取羁縻政策。
所谓輯縻,本来是封建统治者对藩属国家和边远地区采取的笼络、和解政策,现在却旧瓶装新酒,翻出了求和、投降的新意。
时在广州的钦差大臣、广州将军耆英也向道光报告,英军往来驰骋,不可抵敌,我军锐气全消,无法取胜,现在形势是战守 两难,望皇上洞察东南形势,采取委曲保全的政策。
就在内外压力之下,道光帝只好采取“羁縻”办法了,他派耆英为钦差大臣,伊里布、牛鉴、黄思彤为议和代表,到南京同璞鼎查议和。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英舰队的炮口和英军即将攻取南京的威胁下”,与英国政府的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13款,包括割让香港、赔款、开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主要内容,在其后签订的另两个《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中,英国又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而此时的道光几次愤懑之至后,终于无可奈何,“传闻和局既定,退朝后,负手行便殿阶上,一 夜未尝暂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勿顿足长叹,旋人殿,以硃笔草草书一纸, 封缄甚固。时宫门未启,令内侍往枢延,成之曰:‘俟穆彰阿入 直即以授之,并嘱其毋为祁尚藻所知。’盖即谕和诸臣押订约之廷谕也……宣宗之议和,实出于不得已,故于祁有所忌惮…… 祁既于鸦片战争以反对议和之忠臣著闻。”
这一历史记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光此时的矛盾心情和痛苦处境,他虽不自愿,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在历史上留下屈辱可悲的一页。
下一节:道光帝最后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