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7编辑:历史狂流
同治帝在将逝之际考虑要将皇位传承下去。当年,咸丰帝驾崩于热河行宫,弥留之际,按继统成例将皇位传给了他惟一的皇子载淳,同治帝载淳继位登基是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当他本人崩逝时,年方十九岁,膝下无子,传位于何人就成了一个问题。那么,同治帝临终时,有没有留下传位遗诏呢?
同治帝载淳六岁即位,十七岁亲政,十七岁因私游而患性病,不到一年即崩逝。
在他十九岁患病前,青春鼎盛,精力强健,加之婚后一年尚无子嗣,所以,大病以前,同治帝根本不可能有立储的想法。
然而,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以后,同治帝自知病情加重,来日无多,立嗣一事就成了他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同治十三年冬,当同治帝考虑储君人选时,道光帝子嗣中,溥字辈只有载治之子溥伦一人。
当年,道光帝长子奕纬早亡,无嗣,就把乾隆帝第三子永璋之孙、奕纪之子载治,出嗣为奕纬之子。因此,溥伦虽为道光帝嫡长曾孙,实际为旁支疏宗之后。
溥伦承嗣,恐怕有违祖制,难孚众望。这样,溥字辈就没有合适人选了。
如果这样选择的话,同治帝只好改变父死子继的嗣位传统,根据兄终弟及的方法来选皇帝了。
当时,载字辈当中,有奕纬的继子载治,奕誴虽有子多人,可是本身已出嗣为绵恺之后,均不合事理;奕䜣长子载澄,次子载滢,虽年已长成,却不务正业,到处寻欢作乐,根本不能胜任此重任。
奕澴长子载瀚,次子载湉,皆年幼无知,也在考虑之中:奕诒甫及成年而亡,更无子嗣;奕璤有子载澍,现为贝勒,已近成年,并且非常聪明,志向远大,此时的同治帝心中有了打算。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同治帝自感将不久于人世,如果冉不赶快把遗诏立下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急忙命心腹太监传召皇后阿鲁特氏和帝师李鸿藻入宫。
接下来,同治帝对帝师李鸿藻和皇后阿鲁特氏,把自己这些天关于立储的想法和决定一一道来,两人听了,一致赞同。
随后,同治帝口授遗诏,命李鸿藻笔录,遗诏共有一千来字,大意就是立贝勒载澍继承大统。
李鸿藻笔录遗诏完毕,同治帝接过来又浏览了一遍,对李鸿藻说:“这算是一张草诏,上而用语有不妥当之处,还望师傅代为斟酌,下去重新拟好后,明日亲自呈上来。”
李鸿藻心情沉重地步出养心殿,捏一捏怀里揣放有圣上遗诏草稿,感到无比恐慌和焦躁。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大清皇帝的遗诏,这份帝统交接时惟一可信的证明书,居然会握在自己手里。
李鸿藻凭着多年宫廷斗争的经验,看到同治帝根本不是慈禧太后的对手。
经过深思熟虑后,李鸿藻拿着同治帝的那份遗诏,前去拜见慈禧,慈禧见诏后,怒火中烧,五日内不准李鸿藻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更不准他将遗诏一事泄露出去。
随后,她开始考虑应对同治的方法。
既然有皇太后的懿旨,李鸿藻不可能再按皇帝的旨意去给皇上看修改好的遗诏,而且他也没有这个胆量。
接下来的几天,同治帝派太监都在寻找李鸿藻,但据传旨的太监回来禀报,他这位最敬重最信赖的帝师竟一病不起,并且有先他而去的可能。同治帝深感事情不妙。
此时的养心殿内,奄奄一息的同治帝竭尽全力在坚持着,苦熬着,抗争着,等待着。
结果,没有多久,死神降临了。同治帝含恨而死,他的遗诏没有来得及公之于世,就被慈禧太后毁掉了。
在载淳死去的当日,慈禧即偕慈安召集皇亲贵戚于养心殿西暖阁举行会议,议立嗣君。
御前会议上,慈禧疾言厉色地宣布:“ 突寰长子,今四岁矣,且至亲,予欲使之继统。"
王公大臣们十分清楚,慈禧置祖宗家法于不顾,力排众议将奕寰长子载湉立为嗣君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首先,载湉是一个四岁的吃奶孩子,他能做些什么?这样一来,嗜权如命的慈禧极易控制小皇帝,从而为慈禧再次垂帘、揽权干政制造借口。
其次,载湉与慈禧有双重血缘关系,将来也是干预朝政的一个理由。
一方面,载湉是咸丰帝的亲侄子,同治帝的叔伯兄弟,在宗室谱系上同属道光帝一脉,自然在继统人选中占据优势。
另 一方面,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胞妹,这样,载湉不仅是慈禧的内侄,又是慈禧的外甥,亲上加亲,非比寻常。
此外,载湉的父亲奕澴在辛酉政变中,为慈禧剪除政敌肃顺立下了大功,为人又谨慎保守,对慈禧言听计从,不像恭亲王弈䜣总是跟自己作对。
皇子定好了,后面的事情只是走走形式而已。
当天晚上,四岁的载湉被太监们迎入宫中,继承大清皇帝之位,并按照慈禧的旨意,定年号为光绪,取光大统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