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光绪帝仅比慈禧早死一天 是巧合吗?

时间:2017-09-28编辑:历史狂流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年底,清王朝的两位最高统治者一皇帝和操纵朝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女皇”相继去世。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含恨而死,年仅三十八岁。第二天,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在故宫仪鸾殿病逝。终年七十三岁。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被送到宫中时,举朝震动,王公大臣们没想到这位正直壮年的皇帝会突然英年早逝。

再加上,光绪无后,没有确立皇位的继承人,人们不免为未来朝局的走向感到担忧。

这时慈禧虽然病重,但仍然从仪鸾殿的病榻上,发布了她的懿旨:“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这样,溥仪根据慈禧太后的这道旨令,成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也就是宣统帝。

溥仪与光绪同出于醇亲王府。光绪是溥仪的伯父。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的同胞弟弟。载沣承袭了他父亲醇亲王的爵位,并在慈禧的扶植下当上了摄政王。

作为溥仪的生父,慈禧的命令等于将国家大事、满朝文武、 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于是,从仪鸾殿很快又传出第二道懿旨:“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学习。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

在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太后发出过第三道懿旨,命令依照清朝祖上的惯例,为宾天的皇帝组建一个以满洲文武亲贵大臣为成员的办理丧事、赞襄政务的班子。

第二道懿旨中说:“著派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奉恩镇国公度支部尚书载泽、大学土世续、那桐、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礼部尚书溥良、内务府大臣继禄、增崇,恭办丧礼,敬谨襄事。”

慈禧太后的安排暂时稳定了宫内出现的混乱状态。人心逐渐平息,局面得到稳定。一切的事情,都开始按照祖宗章法有条不紊地进行了。

首先,摄政王载沣向中外宣布了光绪皇帝的遗诏。

同时以嗣位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褒扬光绪帝生平伟迹,痛悼他的突然故世,并表尔要遵循古制,行持孝三年之丧礼。

第二天,年仅二岁的溥仪,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来到光绪皇帝宾天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看视光绪皇帝遗体小殓的仪式。

然后在众位王公大臣的簇拥下,护送光绪遗体停放到乾清宫西配间。在这里,溥仪小皇帝按照清朝丧礼仪俗,剪去头发,穿戴起孝服。

亲王以下的文武大臣官员,也全部穿上了白色丧服,各按品级位次站立,齐集举哀,并看视为光绪皇帝大殓。

大殓结束后,光绪的灵柩被移至乾清宫正殿安放。溥仪又随着众臣,在乾清宫举行了隆重的殓奠礼。

然而,人们万万没想到,就在他们往返于涵元殿与乾清宫之间,操办光绪后事的时候,慈禧太后终于放松了手中的权柄,撒手而去了。

没有人预料到事情会来的这么突然,止在全力操办光绪大丧的满朝文武们,更加忙乱不迭,以至一切后事都显得那么匆忙,没有章法。

当天,三岁的小皇帝溥仪和众大臣们在结束了乾清宫为光绪皇帝举行的殓奠礼之后,又匆匆赶往仪鸾殿,看视慈禧太后大殓。

随后又护送灵柩,移于皇极殿安置。亲王以下文武大臣及官员,齐集皇极殿举哀,为慈禧太后举行殓奠大礼。

同一天,又由以王大臣们组成的参加的慈禧太后治丧班子, 并用朱谕的形式予以颁布:“大行太皇太后所有大丧礼制,著派肃亲王善耆、顺承郡王讷勒赫、都统喀尔沁公博迪苏、协办大学士荣庆、鹿傅霖吏部尚书陆润庠、内务府大臣奎俊、礼部左侍郎景厚,敬谨管理"。

从此,清朝政府配备了两套人马,分别为光绪和慈禧治丧。

十月二十三日,命恭亲王溥伟、贝勒载洵、载涛、载润在皇极殿慈禧太后灵柩前,代小皇帝溥仪奠酒;又命贝子溥伦、辅国公溥佶、镇国将军溥侗、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在乾清宫光绪灵柩前,代皇帝溥仪奠酒。

但是,光绪与慈禧身前的纠葛斗争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身死而结束。当时人们纷纷猜测光绪皇帝的死因。

有人传说,光绪帝听到太后病重的消息,喜不自禁。慈禧知道此事后,不甘心光绪在她死后重新掌权,咬牙切齿地说:“我不能死在你的前面。”

于是,当慈禧太后感到自己的病已经无法医治的时候,就命亲信将光绪扼毙。

今天我们无法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事情的真相。

其实,从本质上说,光绪是病死的还是被人害死的,都无关紧要。真正的光绪,鲜活的光绪早在戊戌政变之后就被封建顽固派毁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