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4编辑:历史狂流
公元1773年,刘统勋病故,刘墉回家服丧,“丁忧”三年。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刘墉丧期满还京,他的仕途才予以改 变。乾隆皇帝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确实可用,诏授刘墉为内阁学士,入直南书房。
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其间,刘墉既做京官,也在外地做过官,比如,江苏学政、吏部右侍郎、湖南巡抚等。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刘墉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刘墉亦查办了许多著名案件,比如“国泰案”等,他公正廉洁,既受皇上赏识,也受百姓爱戴。
刘墉后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工部尚书, 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刘墉成了京官,进入中央任职了。
刘墉人生最大的辉煌,乃是在嘉庆朝査办和珅案。他同他的父亲刘统勋一样,成了皇帝的“枪杆子”,他们要处置的对象也是一样的,先朝重臣。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三月,刘墉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擯权纳贿一案。刘墉奉旨査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嘉庆皇帝据此处死了和珅,并没收了他的家产。
众所周知,和珅之死,则在于嘉庆皇帝的不容,刘墉只不过是受命而行罢了。清宫戏中,刘墉与和珅较量的情节,似乎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因为,刘墉的官职和品位始终比和珅低一等,而且刘墉也一直没有机会与和珅较量。
道理很简单,和珅一直在北京上班,而刘墉则一直在外地工作。他们同为军机大臣相处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两年时间,他们俩见面机会就很少的,何来“争斗” 一说呢?
相反,在和珅一案处理之中,刘墉甚至表现出宽容之心。其实,刘墉人京任职之后,他早已调整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刚直方正不见了,滑稽模棱之风倒显现无遗。
野史有说刘墉圆滑,比如,乾隆皇帝曾问刘墉:“朕属马的,你呢?”也属马的刘墉垂手说:“臣属驴。”
乾隆惊奇:“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其圆滑由此可见一斑。
嘉庆帝命刘墉处理和珅案时,各省督抚纷纷弹劾和珅,要求将其凌迟。不过,刘墉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毕竟是先朝大臣,请从次律,赐令自尽,保其全尸。同时,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
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即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刘墉是饱读史书之人,他自然明白,历史上的任何酷吏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嘉庆九年(公元1如4年)十二月二十五,刘墉在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的当天,他还到南书房当值,晚上曾设宴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解脱之意。如此看来,刘墉也算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了。
刘墉去世后葬于原籍,即今山东高密市注沟镇逄戈庄村。不过,早年墓碑被毁。文革之中刘墓曾被挖开,却没发现金银珠宝,仅有玉片一块。
可见,刘墉为官清廉,也是确实的。前些年,山东高密市政 府在原墓地重修刘墉墓,并为其立黑色花岗岩墓碑。有人据此感叹,写下诗一首,很贴切,抄录如下:少听刘公廉,半百吊石庵,千秋埋铮骨,长抱残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