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2-08编辑:梓岚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很快到了乾隆六十年,这一年似乎有些不太平,先是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紧接着元宵佳节的晚上又发生了月食,这让信奉天命的乾隆感到异常不安,仿佛上天在预示着什么。
安然度过了一春一夏之后,85岁的老皇帝终于决定在九月初三这一天,公告天下皇太子人选。
这一日,秋高气爽,皇子皇孙和王公大臣们早早来到了圆明园的勤政殿。在众人的见证之下,早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封存的密旨被打开了,果然是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
整整60年,乾隆可以说是为自己的执政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志得意满之际,乾隆又宣布了几件事,其一,皇太子名讳中的“永”改为“颙”,即日移居大内毓庆宫;其二,明年开始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其三,追谥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魏佳氏为孝仪皇后,升奉先殿,位列孝贤皇后之后;其四,朕以太上皇的身份继续训政。
很明显,乾隆这是退位不让权的举动。怪只怪他自己有言在先,执政时间不超过圣祖康熙皇帝,期限到了不得已。皇太子颙琰现在要做的只是小心谨慎,直到自己顺利接班为止。
于是,颙琰第二天就和皇阿玛说,自己受封皇太子后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希望改元归政的日子暂且停止,自己还想多做一段时间的太子,以便早晚问安的时候随时向父皇请教。紧接着一干王公大臣们也跟着上书挽留劝谏,恳求乾隆皇帝顺应天下万民之心。
最后,君臣商榷的结果是对外用嘉庆年号,对内用乾隆年号,如此皆大欢喜。
终于到了归政传位的日子,嘉庆元年(1796年)元旦这一天,太和殿前,齐聚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以及朝鲜、安南等属国的使臣们。随着吉时的到来,乾隆乘舆、颙琰身穿皇太子冠服紧随其后而来。
随着中和韶乐元平之章的乐曲声响起,乾隆端坐于宝座之上,阶下霹雳一般的鸣鞭之声共响了三次,然后是丹陛大乐。皇太子颙琰向西站着,由礼部官员引至殿中拜位;之后鼓乐齐鸣,文武百官全部跪伏,听宣表官宣读了传位诏书。
当颙琰由大学士阿桂等人引导跪伏在乾隆宝座之前,由阿贵从御座左边的香案上请出玉玺跪奉到乾隆手中的时候,按照既定流程,乾隆应当亲手把这方象征权力的“皇帝之宝”交到颙琰手中,代表权力的交接顺利完成。
然而乾隆捧着“皇帝之宝”失神了,凝视良久,似乎忘记了跪在脚下的皇太子,忘记了在场的各国使节和王公大臣们。最后,还是自己回过味的乾隆,将“皇帝大宝”亲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嗣皇帝颙琰跪受之后,率领着众臣向乾隆行了三跪九叩大礼。阶下再次响起三声霹雳一般的鸣鞭声,中和韶乐和平之章的乐曲声中,恭送太上皇起驾还宫了。至此,禅位大典完成。
禅位之后,乾隆照样训政,嘉庆且在一旁学习着,这个不需多说。但是总体而说,乾隆认为自己的使命完成了,清明时节,他带领着新皇帝到东陵向列祖列宗们祭祀皆告慰去了。之后,他们再到裕陵拜祭孝贤皇后和孝仪皇后的在天之灵。
对于乾隆而言,首要的任务肯定是缅怀天上人间分离了48年的孝贤皇后,之后才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为此他写了一首诗以表心情:
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
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
携叩新皇帝,酹觞太上君。
母应以子贵,名正顺言欣。
原来,乾隆要给嘉庆母子一个名正言顺的结局,只是不知,这个意念是从何而起?如果是继后断发之前,那便是有意的局;如果是之后,那便是她自己的选择了,后来所有的一切只是顺理成章。
到底,在乾隆的心目中,孝仪皇后魏佳氏永远是孝贤皇后的附属品,这一点他永远都不需要掩饰。甚至在孝仪皇后的追封典礼上,都要思索再三——本来颙琰登基,母以子贵尊荣无限,礼仪齐备才是。
可是乾隆不这么认为,特别交代:“孝仪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前期告祭天、地、太庙一事,亦未免失当。孝仪皇后乃朕因系嗣皇帝之母恩旨册赠,止应于奉先殿祭告。若因此而举行天地庙祀大典,转邻于渎。已著不必举行。”
归根结底,这一切只是他看在儿皇帝面上给予的赏赐,她永远不是他心目中的皇后,当然配不上祭告天、地和太庙了。若是孝仪皇后地下有知,不知是悲,还是喜呢?
反观那拉氏,如果她的当初不是那么决绝,这一切原本不该发生。在乾隆的心目中,从来也不曾认为她配不上皇后之位,尽管在爱情上她输给了孝贤皇后,可是所有的错仅仅是她比她先到,这对于重情的皇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数千年来,又有哪一位后宫女子得到了纯粹的爱情呢?
至少,在乾隆的感情世界里,那拉皇后曾经是他的“新琴”,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他的心里有她的位置。不要说退而求其次的感情,即便是青梅竹马、山盟海誓的爱情,又有几人能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岁月的蹉跎?#p#分页标题#e#
可是,当命运的火花碰撞的瞬间,她偏偏要自己选择一次,不管不顾地选择一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个女子刚烈如此,不顾一切地视君王如无物,他又怎能不恨她?
说到底,他们并非世间凡俗的夫妻呵,怎能如此率性而为?为此,帝后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现在想想,以孝仪皇后入宫时的身份之低微,以乾隆大恨大爱的性格,她能取得如此成功也着实不容易。最初,她仅仅是孝贤皇后宫里的一名普通宫女,却能讨得皇后欢心,学了规矩去伺候了皇帝;继后那拉氏执掌六宫,她也能小心谨慎,双方关系融洽;服侍皇帝,更是专宠连连,多年盘踞宠妃的位置,不断为皇帝添丁生子。
官方对于魏佳氏的记载,不外乎小心谨慎、柔顺等字眼,或许在专制君主的眼中,只觉其柔媚可爱。然而,这样的性格未免少了几分刚气,恰恰又是乾隆之后的清朝皇帝们所缺少的,对于运筹帷幄的一国之君来说,更是遗憾。
关于嘉庆帝颙琰其人,性格还是比较良善的,他在做皇子时,有一次路过十二阿哥永璂的陵墓,想起了前事不觉感慨万千,因此写了一首纪念性的诗篇:
远别人天已十年,夜台终古锁寒烟。
一生心血凭谁付,手泽长留在断篇。
(十二兄手抄清语一本八千余句,乃生前日日晨玩之书,今在予处敬谨收藏。)
风雨书窗忆旧情,还思听雨续三生。
弟兄十七萧疏甚,忍见长天雁阵横。
(予弟兄十七人,今存五人矣!)
宫闱深处,像这样一个顾念手足情深的皇帝也确实难得,乾隆想必也是喜欢的。他对十五阿哥的选择,其实和唐朝时期李世民对李治的选择是一样的,乾隆是因为有感于几辈人为了皇帝之位的血腥争夺,后者是因为让他愧疚一生的玄武门之变。
无论是乾隆,还是李世民,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孙不再争端,可以相对和平地相处下去,后继之君只要安安稳稳地管理好一个太平盛世就好。
然而对于乾隆而言,当他禅位的时候起,康乾盛世远去的钟声便缓缓敲响。嘉庆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如坐针毡,每日里不顾形象地穿着打了补丁的朝服办公,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并非好的预兆!
他勉为其难地做了一辈子平庸的老好人,面对列强的虎视眈眈、白莲教的兴起、水患的频发,束手无策!最后在忧虑的心情下闭了眼,将烂摊子交给了道光;而道光,甚至连内务府那干包衣奴才都对付不了……
道光之后是咸丰,然后八国联军来了,一把火烧了圆明园……
在美国的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博物馆,现存放着《心写治平》图,又称《乾隆帝后妃嫔图卷》。图卷为绢本设色,高度为52.9公分,长度为688.3公分;展出时的文字说明为:“乾隆元年(1736年)郎世宁等为乾隆皇帝和皇后、十一位妃嫔画的像”。
画卷由右向左展开,依次呈现了乾隆皇帝和孝贤皇后以及11位妃嫔的半身画像,每个图像的右侧都附上榜题。乾隆皇帝画像的榜题为:“乾隆元年八月吉日”,当为作画起始时间。
“画面上,乾隆头戴冬吉服冠,身着明黄五彩云金龙冬装龙袍,面目清秀,神采奕奕,风华正茂。从右至左依次为十二后妃,分别为孝贤纯皇后,贵妃、纯妃、嘉妃、令妃、舒妃、庆嫔、颖嫔、忻嫔、敦妃、顺妃、循嫔。”
这12后妃各穿朝服,神色相似,一水的端庄肃穆,温良谦恭让,细看却容颜各有千秋。从作画的时间和等级顺序看,那拉氏当时的位份是娴妃,应当在贵妃高氏之后,纯妃之前。然而整幅画卷上却找不到她的身影,应当是触怒皇帝后被裁剪掉了。
想来也是,这12名后妃如同星辰一般围绕在皇帝的身边,她们依附于他的光芒而闪耀。如烈日一般炙热的皇帝,怎么会容忍一个另类的存在呢?
只是可惜,这位个性迥异的皇后永远成为了一个谜,一个真正的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