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12编辑:梓岚
正统十四年七月,大明北方边关告急:瓦剌入寇!明英宗受到王振的撺掇,在“不与外廷置可否”的情况下,来了场说走就走的亲征。
明英宗为自己的这一任性行为可谓付出了惨痛代价。很快,土木之祸的悲剧就传到了京师,对此,群臣有点儿恨,也有点儿慌,刚受命监国、之前本不问政事的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对此也没了主意。此时,幸亏留守在京的兵部左侍郎于谦等人挺身而出,以大局为重,对徐有贞等大臣力主迁都南方的逃跑主义予以驳斥,坚持抵抗瓦剌进犯,才使得人心有所安定。
不久后,朱祁钰便被拥为皇帝。但那时明英宗并未退-位,于谦等人作为明英宗的臣子,为何一定要另立旁人,且“不忠”的于谦还没有因此留下千古骂名?
为保卫京师,于谦积极献计,郕王朱祁钰顺应时势,甚得人心
鉴于瓦剌在土木堡一下挫败大明数十万大军,士气正旺,接下来很可能会挟持明英宗来闯关,以便继续南侵,围攻京师,因此当务之急是保卫北京。而要保卫北京首先得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军队、粮食和人心。
于谦上奏郕王朱祁钰,建议从河南等都司以及南北直隶卫所中调集官军到北京,从山东、南直隶的备倭军中选取4500名精锐兵士,再将江北直隶、北直隶36000名运量官军也调来,在京统一进行操练。朱祁钰批准了于谦的方案。由此,原本十分空虚的京城军事防卫力量得以增强。
由于土木之变发生的很突然,瓦剌军又有南下之势,京郊通州数百万石粮食极可能落入敌手,因此有人提出,无论如何要派人去通州把粮库给烧了。于谦没有同意,建议以预发俸禄的形式让官员和士兵们自发到通州运取粮食,运得多的还给奖励。为了运粮,甚至把百姓和囚犯都发动起来了。这样一来,将个人利益与爱国热情巧妙的结合起来,官军、百姓甚至囚犯们的积极性都给调动起来了,不仅解决了通州运粮问题,为不久后的京师保卫战奠定了物质基础,还为朱祁钰和于谦等人赢得了人心。
明英宗被俘,孙太后要立两岁朱见深为国君,于谦等人却欲立长君朱祁钰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作为当时主要领导人物的于谦却有些许不安。正统中后期开始,宦官王振为非作歹,致使武备废弛,以至于明英宗蒙尘被俘,数十万大军覆没,于谦可谓痛心疾首。虽然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的于谦恨不得明英宗能奇迹般的归国复位,然而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明英宗何时能回来谁也不知道。
如果君位长时间空缺,大明帝国人心就会很不稳定,人们常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目前明英宗不在的情况下,从保住大明社稷的角度来考虑必须要拥立一个新君。虽然这样做很对不起明英宗,也可能为自己的将来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患,但于谦认为:自己一心为公,光明磊落,满腔热血,上可昭示上天,下没欺瞒黎庶。即使日后明英宗复位了,想必他也能谅解自己的一片苦心!想到这里,他就联合了一些朝臣,请求皇太后孙氏速定新君,以此来坚固邦本,安定人心。
尽管于谦的上奏说得很含蓄,但对孙太后却是不小的刺激,毕竟英宗是自己的亲儿子。面对大臣们的请求,孙太后装聋作哑般予以回应,你们不是要我立新君吗?按照惯例,新君就该由明英宗的儿子即太子担任。于是土木之变后的第六天,孙太后封了朱见深为太子。
朱见深才多大?才两周岁,所以说孙太后的这番操作简直就是糊弄大臣的,故而当太监传达完孙太后的懿-旨时,朝堂上议论纷纷。国家正面临危险,让一个两周岁的娃娃当太子,甚或新君,何以能领导大家共渡眼前的困境?
其实孙太后的算盘打得很明显,宝贝儿子朱祁镇亲征前定下由朱祁钰留守,而朱祁钰在土木之变后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十分得体和得人心,加上其身份很特殊,是最合适的主持大局人选,于谦等人所奏请的也正是要立朱祁钰为新君。可孙太后不乐意,原因很简单,朱祁钰不是她亲生的,一旦他当了.皇帝,对自己,对明英宗未来都会很麻烦。所以,孙太后这么做无非是还想把位子留给朱祁镇。
但是大臣们并不买账,尤其是以于谦为代表的主张拥立朱祁钰为新君的朝臣们引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大道理来说事,一下将孙太后给顶回去了。孙太后也够厉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不管国事如何紧急,就是对册立新君之事三缄其口。
场面一度失控,孙太后无奈答应群臣,立朱祁钰为新的君主
随后的一件事改变了孙太后的想法,那就是左顺门流..血..事件:给事中王竑等大臣为了泄.愤,在朝堂上把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等三人活活打死了,场面一度失控,十分火爆和混乱。
群臣再也等不了了,又联合上奏孙太后请求立新君,且百官们都留在廷外等着孙太后给答复。孙太后看这架势,心想再拖延下去恐怕也不能解决问题,再说,鉴于不久前发生的“左顺门群.殴事件”,谁知道这帮大臣急眼了会干出什么事,若是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会不会再闹出别的“幺蛾子”,年轻时只知道“炫美”的孙太后被这阵势吓住了。反复考虑之后,孙太后不得不答应了群臣的请求:“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
就这样,朱祁钰被拥上了皇帝之位,大明开始进入了景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