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2编辑:浮泊凉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故宫爆出惊人消息:慈禧太后的独生子,不到二十岁的同治皇帝驾崩养心殿。
少年皇帝的死因,引起了朝野种种议论与猜测。猜测基本上分为两种说法,其一说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或疥疮,比如印鸾章在《清鉴》中就认为同治“终岁独宿乾清宫,内侍有阴导帝以微行者,起居多不律,因以致疾。”
《清代野史大观》中提到,同治皇帝“与贝勒载澄尤善,二人皆好着黑衣,娼寮酒馆,暨摊肆之有女者,遍游之。”“又不敢至城外着名之妓寮,恐为臣下所睹,遂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从行者亦惟一二小内监而已。人初不知为帝,后亦知之,佯为不知耳。
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盎于背。传太医院治之,太医院一见大惊,知为淫毒而不敢言,反请于慈禧是何病症,慈禧传旨曰:‘恐慌天花耳’。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帝躁怒,骂曰:‘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太医奏曰:‘太后命也。’帝乃不言,恨恨而已。将死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至洞见腰肾而死。”
这段野史也并非空穴来风。据记载,同治帝与皇后阿鲁特氏相亲相爱,但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氏。慈禧开始常命皇后等人陪她看戏,但皇后文静、不爱热闹,每次看到男女私情,则面壁而坐。慈禧本来对皇后就不满意,这样就更加不喜欢她了。皇后多次受责怪,依旧我行我素,慈禧便觉皇后故意不给她面子。而皇后对同治帝则是笑脸相迎,慈禧更认为她狐媚惑主,于是限制同治帝宠爱皇后,强令其移爱慧妃,而同治偏偏讨厌慈禧所喜欢的慧妃。
于是,同治帝与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但同治怕臣下看见,不敢去京中较大的妓院名楼,专门找隐蔽的小妓院、暗娼等处。起初,人们对他的身份毫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佯装不知。
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同治帝微行纷传于内外,屡次劝谏而毫无成效。一次,同治帝对醇亲王当面劝谏一再抵赖,醇亲王只好把时间、地点一一指明,同治帝却一再追问他消息的来源。
虽然这些传闻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这些传闻传扬甚广,而同治帝又死得可疑,因此许多人怀疑他死于梅毒也就不奇怪了。
据说,载淳从烟花巷院染上梅毒,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显出斑点,才召太医诊治。御医一见大惊,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请命于慈禧。慈禧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于是,御医们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没有效果。皇帝大怒,责问:“为何不按我的病医治我?”太医回奏:“太后命之。”而且《翁同龢日记》中记载说:“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载淳愤恨不已。梅毒在当时是绝症,以天花治之,显然是为了掩盖丑闻,以免丢皇家脸面。所以同治后来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另外又有人说同治皇帝死于天花。这主要来自官方的记载,《清穆宗实录》中提到过同治皇帝在上谕中自谓“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也认为同治帝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另外,曾任同治帝师傅、时任弘德殿行走的翁同龢在日记中也记录了同治帝患的是天花。
同治皇帝到底所患为何病?官方与民间说法孰是孰非?
一百年以后,人们在清宫秘档中发现了当时御医记录下来的皇帝“医案”,这份档案上详细记录了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三十日发现出痘,到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驾崩,每天御医顾德立、庄守和诊断用药的全过程。其间共历时三十七天,每天诊视少则一二次,多则三四次,每次诊断脉案及用药方均有详细记载。
该档案载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首诊记录:“脉息浮滑数而细,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烧……皮肤发出疹形未透”,到十一月初一日,开始出现天花明显症状“疹形透出,挟杂瘟痘”,“颗粒透出,系属天花二朝之喜”。
此后,不断出现痘粒,并开始收浆结痂脱落,但到了十一月二十日以后,病情突然恶化,“湿毒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流脓水……痘后余毒湿盛。”之后虽然“痘痂俱落,而腰间溃孔,左右臀部溃孔……”,到了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皇帝“六脉已绝”,就此神秘地驾崩。
这份珍贵档案颇值得玩味。显然,同治皇帝的病因是天花,但从十月三十日发痘到十一月二十日,痘情基本已得到控制,痘痂结收脱落,而此后突然又流毒继发,而部位集中腰臀,溃烂流脓,此后续发的失眠多梦、遗精尿血等并发症状与梅毒晚期颇为相似,引人联想。因此,也有人据以认为少年皇帝实患有梅毒,而天花只不过是引起他迅速死亡的一个诱因。
谈到同治皇帝,总会叫人联想起当年的顺治帝:两个都是年纪轻轻便死在养心殿,经历与处境也有几分相似,比如两人都是在六岁左右就继位登极,继位后都有过一番傀儡皇帝的生活,顺治受制于摄政王多尔衮,同治则受掣于垂帘的两宫皇太后;两人的性格与体质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只不过论起才学与刻苦,同治要略逊一筹。
同治皇帝也是个内心空虚、性格古怪的少年天子,他似乎对于上天的安排很不适应,骨子里对宫中生活极度厌倦,甚至暗中反叛。他不爱读书,醉心于一些游戏,因此才引起了民间种种关于他偷偷溜出宫,出没于酒楼、戏园、妓馆等民间场所的传说。
档案记载:在同治重病期间,清宫中继续了二百多年前曾经上演过的传统祈祷冲灾迷信仪式,为了给病中的皇帝冲灾,仅十一月间,清廷就以同治皇帝及慈禧太后的名义多次颁旨下诏,除大赦天下,还大量授官进爵。
在宫中,大臣谒见皇帝,要先请安“送天喜”,然后脱下官服“易花衣”,以红绢悬于当胸,痘神娘娘的偶像又被从大高殿迎到养心殿中供奉,为病危的皇帝祈福。“王贝勒及内务府诸臣皆有执事,宫内皆挂红联,内监无职者皆红衣也。”然而,一切仪式终究没能救回同治皇帝的命。
如果说同治皇帝死于天花,人们不禁会问,按照清宫的阿哥种痘制度,同治皇帝应该是种过痘的,为什么还会死于天花?同时,人们又会想起同治皇帝的父亲咸丰皇帝,他也曾受到过天花的袭击,脸上留下了永久性的瘢痕,这个遗憾甚至影响了他的性格。
父子两个人都遭受过痘神的袭击,一“伤”一死,原因何在?对于这一疑问,现存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两个人做阿哥时,都种过痘,但显然没有起到作用,毕竟传统的种痘方法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有效;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宫中阿哥种痘制度在嘉庆以后已形同虚设,同治皇帝,甚至他的父亲咸丰皇帝做阿哥时很可能并没有真正的种过痘。从现存的清代档案保存情况来看,乾隆以后阿哥种痘的记录无一所见,如果不是佚失的话,很容易使人对乾隆之后宫中阿哥种痘制度的执行产生怀疑。
同治皇帝之死还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进步与落后。中国传统的种痘疫苗法一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据记载,康熙时期,俄罗斯曾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种痘法,后来这种方法又由土耳其传入了欧洲,1786年,英国人詹纳在它的基础上发明了詹纳法,也就是后来的“牛痘疫苗法”。
这种先进的牛痘法在嘉庆年间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推行的还是传统的种痘法。如果当时清政府善于引进学习,将先进的牛痘疫苗法引进宫中,也许同治皇帝就不会死了。保守就意味着落后,据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治死于天花,毋宁说是死于落后。
同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证据,让人难以辨明,遂成清宫又一疑案。正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些证据,但又都不够充分,在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探寻的情况下,于是有人在“天花说”和“梅毒说”之外,又增加了第三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就是天花加梅毒,就是他得了天花,又有梅毒,两个并发,或者是先得了梅毒又得了天花。总之,两个病并发,所以既有天花的症状,长了水痘,麻点,麻子的脓包,也有梅毒的特征,两种病加在一起,最后不治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