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清宁宫“万字炕”历史背景介绍,“万字炕”有哪些用途?

时间:2018-10-22编辑:浮泊凉

满族住宅的典范清宁宫是五间硬山顶前后廊式建筑,除了殿顶的琉璃瓦和檐下的彩画,没有过多的外部装饰,作为“内廷正寝”可以说相当朴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满族传统建筑的典型风格,人们通常将其概括为“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

所谓“口袋房”,也称“筒子房”,即清宁宫五间房的屋门,不是开在正中一间,而是开在东侧第二间,加上室内西侧四间不设间壁墙,就像从一端开口的口袋,与汉族地区比较多见的中间开门式“一明两暗”或称“钱搭子房”、“挑担房”,有着显着的区别。这种格局来源于满族早期只设一个出入口的“地窨子”式住宅,也与过去满族以一家几代同住一室为家庭和睦象征的观念相吻合,增大室内空间,也便于举行祭祀、宴会等活动。

“万字炕”也称“蔓枝炕”、“弯子炕”、“转圈炕”,即正房内搭设南、西、北三面转角相连的火炕,其中南北两面炕较宽,供人起居坐卧,俗称“对面炕”。其长度根据所在房间的面宽又有“连二炕”和“连三炕”,清宁宫内的炕设于西侧三间,即为“连三炕”。西炕较窄,一般不住人,供摆放祭器等物品使用。因其上方的西墙是安设祭神祭祖的供位之处,西炕既不可随意坐卧,也不能乱放杂物,所以满族民间有正房内“以南为大”(南炕供长辈居住)、“以西为尊”的说法。

f44a6104028f7ca0cd06d7245cb05964.jpg

“万字炕”是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适应当地冬季严寒气候的创造。早在满族先世金代女真人时期就已普遍采用,至今在东北地区农村仍十分常见。

清宁宫连接火炕烟道的烟囱建在房后西侧,是从地面起建,而不像汉族住宅那样建在屋顶。这种形状类似小塔的烟囱满浯称做“呼兰”,早年在山区是用中间被虫子蛀空的大树树干做成,日久开裂再用藤条捆缚,外涂黄泥,既简便实用,又利于防风防火。进入汉族居住区后,满族住房仍沿用这种烟囱,只不过改用土坯和砖砌筑。清宁宫的烟囱截面为方形,由下至顶逐级上收,共十层,有人传说这是象征清朝共有十个皇帝。此外,由于现在沈阳故宫内只保留下这一座烟囱,又有人说这是当年皇帝特意安排的,其用意是“一统(筒)天下”。

除上述几个主要特征外,清宁宫还有一些具有满族早期特点的地方。如室内地面下留有烟道,成为冬季可以烧火取暖的“火地”;前后的窗棂都只用横直相交的“码三箭”式,显得朴素大方;室内的间壁墙结实厚重,上部用木板草泥的“拉合墙”等等,都是适合满族人的传统生活习俗而形成的特色。

f2767899d568a7e32044cf5f94ec1f3b.jpg

清宁宫室内间隔成两个部分:东侧的一间是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居之处,室内靠窗设炕,史书记载,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就是在这间屋子里“端坐无疾而终”的。东侧第二间室内搭设烧炕和祭祀时煮肉用的锅灶。北面窗下设两口大锅,南面宫门旁设一口锅(其在祭祀时的用途详见后述)。西侧三间通连,搭设“万字炕”,是室内的主要使用空间,除供帝后日常饮食起居之外,其与皇帝处理国家政务有关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召见王公大臣议事。这主要是在非朝会日期,或有重要事情需要召集一个或几个王公官员的场合。皇帝传旨让他们进内廷奏事并面授机宜,被召见者大都是深受信任的亲贵重臣,所商议的也往往是紧急或机密的事务。

二是宴请重要宾客。当时一般的宴会都是在大政殿或崇政殿举行,但逢有特别身份的客人或重要的节日,皇帝就要在自己的“家”——清宁宫中摆酒席款待,以示重视和亲近。如皇太极的皇后和几个地位显赫的皇妃都是出身于蒙古贵族之家。

54edcf074573ac9a6baae31751bf792c.jpg

每当她们的父母兄弟来盛京时,皇帝除在殿里举行“国宴”外,一般都要将其请入清宁宫再举行一次家宴。逢皇室其他成员与蒙古贵族结亲,皇帝也常把接亲或送亲的“亲家”请入清宁宫特别招待一番。也有的时候是皇帝和王公大臣陪同男性的蒙古客人在崇政殿进宴,皇后和妃子们则在清宁宫设宴款待其女眷。

另一类在清宁宫里举行的宴会就是春节时的家宴,参加者是皇帝的近支伯父、叔父和兄弟子侄。这时的皇帝既是一国之主也是一家之主,席间众人要向皇帝行君臣之礼,皇帝和皇后也要亲自给长辈和兄长们敬酒拜年,行家族之礼,尽管与其中的一些人平时可能有很深的矛盾,但在这家族欢聚的场合也会显现出浓浓的亲情。

此外,皇太极时期还曾在清宁宫宴请过一些归降的明朝高级官员,能被皇帝在家中设宴相请,对这些人来说当然是永生铭记的莫大荣耀,他们自然也就会感激涕零,尽忠效力。由此也可以想到,清宁宫里的任何一次宴会,都不是单纯地被皇帝请到家中做客,而是具有特定政治意义的“国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