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3编辑:浮泊凉
杀完人后,朱棣松了一口气。他重建了被烧毁的奉天殿,而在这座宫殿里,朱棣并不自在,朱元璋和朱允炆魂魄以及众多怨魄似乎一直在大殿内环绕,让朱棣寝食不安。朱棣不停地吃斋拜佛,在寺庙里,朱棣装着甚至连一只蚂蚁都不敢误伤。
朱棣总觉得死后无脸葬在父亲的孝陵旁,不过让他欣慰的是朱元璋晚年就有迁都的想法,所以迁都北京从朱棣一登基时就开始考虑了。永乐元年(1404年),朱棣登基后立即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群臣“请求”建北京宫殿,朱棣高兴地答应了。永乐七年(1409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太子朱高炽在南京行监国之事,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这时北京已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正式下令在元大内宫殿遗址上营建北京宫殿,所有建筑均照南京宫殿规制;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至此,南京宫殿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
朱棣在位期间,并没有放松对建文帝的搜寻,他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滢遍行全国各地长达16年,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推测,搜寻建文帝也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而朱允炆当年到底是逃走还是自焚而死,至今都是个史谜,也许永远不得人知。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推测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没有死,而出逃到了其他地方,至于死后葬在何处,则有各种说法。20世纪90年代,南京前湖紧靠皇城的一段明城墙倒塌,在城墙内发现了神秘的通道,这说明当年皇宫里很可能有一条和城墙连通的密道,供紧急情况下使用。
不妨根据一些记载设想一下那传奇的历史场面:朱棣大军破城的那天,朱允炆正要自杀,被翰林院编修程济拦住,程济说与其自杀,不如逃走,这时少监王钺拿出一个箧子,说是朱元璋临终时留下,如临大难就打开它。
建文帝见到祖父留下的东西,悲鸣不已,铁箧打开后,里面是三张度牒,分别写着三个名字:应文、应能、应贤。箧内袈裟、帽、鞋、剃刀,应有尽有,还有10锭白金。“应文”便指朱允炆了,在场的还有吴王府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便是“应能、应贤”了。箧内还用红颜色写着两行字:“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
建文帝等人剃了发,穿了袈裟,假扮和尚,从密道逃出皇宫。临走之前,朱允炆连忙让人焚烧宫殿,让其他人各自去逃命,而马皇后和几位妃子心甘情愿地跳入火中而替皇帝去死。
从此以后,建文帝一行人过上了流亡苦旅,云游到云南、湖北、四川、广东、贵州、浙江,终无消息。直到朱棣死的前一年的一个晚上,朱棣已睡下,突然听说胡滢回来了,急忙起身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天,至于具体谈的什么,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胡滢打听到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并且表述,事隔多年后,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朱棣终于放心了,从此再也不究问建文帝踪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