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31编辑:历史狂流
对于康熙、雍正和乾隆爷孙三除了以上之言外,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康熙末年并非亏空,雍正末年的存银也并非六千余万,而乾隆也没有多麽的“败家”。这种说法最早源于雍正年间的怡亲王奏折,怡亲王也就是“十三爷”,也即那位“铁帽子王”。下面是怡亲王的相关奏折:
不难发现,其中记录的康熙六十一年的库存银两在两千万两以上。至于说雍正是不是将库存提升至六千余万两呢?确实是,只不过那是他在位的最高库存数,而并非是他整个在位期间的库存数。那么乾隆呢?好像无论是哪一组数据中,我们都看不出乾隆有多么“败家”。至于要说数据嘛,《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也有相关记录:
方今帑藏充盈,户部核计已至七千三百余万。每念天地生财,只有此数。自当宏敷渥泽,俾之流通,而国用原有经常……
其实对于争议比较大的康熙晚年国库亏空和雍正的力挽狂澜,先生倒是觉得二者皆有假,却又都不假。康熙晚年国库存银应该不会很多,为啥?康熙一生的两个执政政策:“清官多了,会使得各项措施都很难施行”和诸多“蠲(juan)免”。在康熙纵容贪污方面,最典型了就是当时两个权臣索额图和明珠的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至于蠲免,像每年的逐省“普免”,三年的“轮免”,可以说康熙在位期间是一直在对百姓进行逐步免税。
而雍正力挽狂澜呢?此举核心莫过于:税制改革和整饬吏治。谈到税制改革,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火耗归公等就是雍正时期的典型。而要说到整饬吏治,“即使候补”则是典型。另外,前面所说的雍正追缴官员亏空也确有其事,只是像小说中“追债逼死两朝元老”等情节实则有些过头了。
简而言之,康熙是把钱拿出去做人了;而雍正,则是用不怎么通人情的法律和制度来生钱。但要说康熙晚年国库存银仅八百万,要知道,那是一个极为严重、入不敷出的危险水平,康熙再怎么“拿钱做人”,想必其也不会拿着自己的江山来开玩笑。而雍正,其早年的那些做法必定会让他的国库存银出现大幅度提升,可从雍正六年以后,他那几近七年出兵平定西北准噶尔部叛军的外交政策,也必定会极大的减少国库存银。
当然,正如先生曾多次强调过的,历史之言从来都是百家之言,如今的世人在很多时候往往只是无限接近历史。毕竟,无论是康熙、雍正、乾隆,还是当时的做相关记录之人,他们不可能再从黄土下爬出,来告诉后人以真相:康熙到底是任人唯满、纵容贪官、闭关锁国的大昏君,还是平三藩、收台湾、免赋税的千古一帝;雍正,究竟是“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铁面无私的“孤王”和还是杀人如麻的暴君。
先生我认为,对待这样的历史分歧,最好还是全方位的去了解。毕竟,仅凭一家之言难免过于片面。要知道,当你只看到吕布的“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于人下”时,你又怎会想到他有着万丈豪情之余,还有着“三姓家奴”的背信弃义呢?
上一篇:妖淫狠毒的女人竟成了皇室奶娘
下一篇:曾国藩成功的五勤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