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01编辑:梓岚
紫禁城宫殿的几案上,摊着一份文稿,年轻的光绪帝一遍遍的围着大案走来走去,李鸿章从日本带回来那份耻辱的合约,像一块烙铁一样烙在光绪帝心里。
过了很久,他重重的叹了口气坐了下来,颤抖的手蘸满墨汁,从来没有哪个时刻,这位24岁的年轻人觉得御笔朱批的“允”字是那么刺眼。
这是一份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打击最为沉重的条约,仅仅是赔款将近三亿量白银,就让中国不堪重负,何况还有宝贵的土地的割让。几个城市被设为通商口岸,日本的资本注入进来,完成了对中国的经济殖民。
这一次的赔款,是历代赔款的四倍。
大清龙脉所在的辽东半岛沦丧了,历史上属于中国的台湾沦丧了,对于每个中国人,这个打击都是空前的。
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决定亲政,自咸丰死后,将近三十年了,大清帝国一直没有男主人。就连慈禧对光绪帝也充满期待。光绪是个书痴,特别爱读书,手不释卷,对知识的汲取也孜孜不倦,虽然慈禧不看好他的性格,但依然对他的好学很认同,认为他是比同治帝更优秀的皇位继承人。
最初亲征几年,光绪帝的政绩乏味,因为大清帝国是一个上好发条的钟表,按官僚程序走,皇帝没有多少自由施展才华的空间。正当光绪帝意志消沉时,一封电报让他像打鸡血一样兴奋不已。
日本因为朝鲜可能要跟清帝国发生战争。此时,大清已经被英法、美、德等欺负完了,现在竟然连“日本”这个弹丸小地,都来欺负中国。
《二十四史》里每部都有《日本传》。“考日本之为国,不过三岛,浮沉东海,犹一粟,土地、军事俱不及中国十分之一”。
光绪帝认为,如果胜利了,这将是中国对外作战的第一场胜利,会让大清从此刷新威望值,让天下刮目相看。大批朝臣高呼万岁,他们热切的相信,打败小日本根本不在话下。
在这群欢呼的人中,有一个人言论最为犀利,让所有人侧目,他就是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当时他是翰林院编修,他说:“大清要战,不仅要战,还要彻底击败日本。”他说,还要抓住机会干脆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去,把它变成中国的一个省。只有这样,才能永绝后患!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将日本彻底灭亡,变成一个省的言论。我们姑且不管战争结果如何,仅仅是这样的言论,是有它的进步性的。
早在二十年前,李鸿章就指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必将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
李曾在一份奏折中提到:“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他所组建的北洋海军,十分明确地把日本作为假想敌:“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可以说李鸿章是特别有军事远见的,李鸿章比任何人都清楚,日本此时的实力,已经远远在中国之上。一个国家并不仅仅是土地大,人口多,才是大国,一个大国,必须是有效率的。比如,对战争的动员能力,比如对战争的作战效率。
当时的李鸿章提出“避战求和”,建议光绪不要打,要从朝鲜撤军,如果光绪能听,中国就有喘息的机会,等实力充足,或许有赢的机会。
光绪坚决反对,光绪觉得李鸿章太可笑了,主动撤军有损大清颜面,光绪帝让李鸿章抓紧操练水师。在光绪帝的催促下,李鸿章日夜备战,大清慢慢落入日本的圈套。
战争是一个放大器,在战争面前,清朝充分暴露了它的腐败性。
二十四岁的光绪帝,并没有任何军事知识,他所处的皇宫与外面的世界也绝非处在同一个空间。战争开始时,清军失败退守平壤,光绪帝不仅不在乎,而且下达命令对小日本迎头痛击。平壤战役中,不到半个月,李鸿章率领的清军溃逃。后被赶到鸭绿江,日本全面吞并朝鲜。
光绪极为震怒,他认为李鸿章这个老奸巨猾的人,肯定是偷懒了,不然为何败了?他的圣旨还没发到李鸿章家里,日本人就越过鸭绿江,横冲直撞来到沈阳。也就是说鸭绿江的三万中国兵力,丝毫没起到任何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把守鸭绿江的守将是宋庆,他的军队是中国军队装备最好的,也是最精锐的力量,他是干什么吃的?
此时的光绪帝,也隐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场战争原来不是灭掉小日本的问题,而是中国会不会被灭的问题。他急忙下命令,要求堵住日本人,殊不知,这个命令让日军像最危险的洪水一样冲破了堤岸。
李鸿章说,日军,希望速战速决,因为他们的国力、财力、人力都经不起消耗,而中国,适合“持久拖延”,如果中国能不计较一城一池的损失,把日本人拖住,就能够找到有利时机。光绪帝的方法犯了兵法的大忌,他认为是堵住、截住,而李鸿章认为是拖住。
有人说,李鸿章的建议,是中国军事上一个杰出的历史贡献。
然而光绪怒了,他是个生性急躁的人,越是慌乱越是急躁,他一边不断的把最优秀的将领调到前线,一边不断指责他们不负责任。要不就恐吓,说“军法从事”吓唬他们。
北洋海军为什么会覆没?跟光绪帝的不淡定有很大关系,几乎从战争开始,光绪帝就没少给军队添堵,天天叫嚣着要杀人,治罪,结果邓世昌、刘步蟾等相继自杀。丁汝昌是李鸿章力保,光绪帝才没撤他的职的。
丁汝昌是个非常勇敢的人,每次都身先士卒,惟愿死战场中,就这样被光绪帝厌恶很久,他自杀殉国后,被抄没家产,子孙流离失所,光绪帝死后很久,才恢复名誉。
光绪帝的指挥才能和猜忌心理,是清朝覆灭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争刚开始时,慈禧还在为庆功宴做准备,她的六十大寿啊,那才是天底下最大的事。然而,慈禧太后还是慌了,辽东半岛的失败让大清失去了门户和臂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让中国海防力量覆没,日军无论从海上还是陆地,都能立即打进北京。
战?还是和?连慈禧也加入了讨论的阵营,慈禧已经看出,战争毫无胜利的希望。
光绪开始威逼李鸿章,让他表态:“到底割地还是不割地?”李鸿章说:“割地不可行。”李鸿章认为,日本要是不同意,可以打,只要拖住日本,持久战,中国有胜利的希望。然而光绪帝生性急躁,他没有这样的担当,战争是很苦的,要求指挥战争的人有极大的心理承受力和忍耐力,这些都是光绪帝所不具有的。继续战争需要毅力,何时结束战争,需要判断力和洞察力,这些也都是光绪帝不具备的。
光绪帝决心下的之快,令所有人瞠目结舌:“割地”。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快结束战争,快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
然而日本人的条件,还是让朝廷震动了,李鸿章一看,十分愕然,三亿元的军费,而且割地的地方,是断断不能割让的满洲腹地——辽南。李鸿章说:“无论如何不能割让,中国万不能从,唯有苦战到底。”
大臣们也都纷纷反对,但是光绪帝拍板了,:“割地!”史书记载,“光绪之意,颇在速成”。
年轻的光绪帝长叹一口气,重重的坐在御椅上,和这金碧辉煌的囚笼一起,从一个年轻的身体里蘸去曾经的渴望、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和满腹的才学,用朱笔御批写下了一生最难写的一个字“允”。
这是有史以来大清最为耻辱的一幕。
上一篇:清东陵被盗:慈禧全数陪葬被掠空
下一篇:开国时期朱元璋身边的那些猛将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