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04编辑:历史狂流
曹操起家于镇压黄巾起义,其第一次起兵虽然是变卖家财招募所得,但很快就招降了大量的黄巾军。其精锐军团“青州兵”正是在黄巾降兵中择其精锐而成。而未入选的老弱人员,转而用于屯田,用以支持战争开支。此后,曹操就以此为基地,逐渐走上了统一北方的道路,奠定了改朝换代的基础。
而曾国藩招募了一支“湘军”,同样拥有强大的武装,却不敢反抗满清,反而自己动手裁撤军队。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前面说过,中国北方,地形一马平川。因此,一旦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就会立刻波及广大地区。大量的流民会冲击任何能够冲击的地带,每占领一地,就会将该地富户屠杀,粮食吃净。一些封建秩序尚好的地区,只要不能抵抗住农民军的攻击,很快就会被破坏生产,百姓不得不成为新的流民。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流民数量就会如滚雪球般增长,直到席卷整个地理边界。北方平原地区不存在大的自然险阻,自然会带来封建秩序的总崩溃。无可阻止的动乱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农民军既没有了掠夺目标,又空出了许多土地,封建秩序重建也就容易了许多。对曹操等封建新贵而言,也自然少了很多旧贵族的掣肘。
然而,在太平天国活动的南方,各地山水阻隔。太平军每攻克一地的代价就大了很多,而所得却相对有限。无数山区造成大量顽强的宗族,太平军始终难以坐大。直到转战到安徽江苏的平原地区,太平天国才有了一块稳定的大块根据地。
也就是说,南方许多地区的封建秩序还依然保留着。
曾国藩组织团练的湖南就是这么个情况。与曹操收编流民,能够自由的组建新军、组织屯田相比,曾国藩只能在原有的宗族制度上做文章。湘军的组织核心,本来就是湖南的士绅阶层。对这个阶层而言,农民军每到一地,首先被屠杀的肯定是他们,所以对太平天国仇恨最深。另外,南方山区民风强悍霸蛮,本来就崇尚武功。现在朝廷在政治上松绑,甚至提供资助,正是生逢其时。
对这些士绅而言,老家的土地还在,因此其封建社会关系依然稳定。外出作战中自然保持着原有的封建秩序。曾国藩也只能加强而不是破坏这种封建关系。在湘军中内部,各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一方面造成了一种“上阵父子兵”的顽强,同时也使得各支队伍,甚至同一支队伍内部矛盾重重。其指挥关系完全是靠对有威信的人的层层效忠而保持,常有一支部队主官死亡,外派人员管不住队伍,内部又产生不了新的领袖,后来不得不彻底解散的事。
也正是这个原因,曾国藩的战术也只能是“结硬寨,打呆仗”,充分发挥封建家族内部的团结作用。而各支部队,也只服从曾国藩这个领导,换了别人谁也指挥不动。为了安抚各个家族,曾国藩也只能纵容湘军的杀人抢掠。对于只有家族观念的湘军来说,外省人简直就是异族,每攻克一地,屠杀抢掠是应有之义。
除了战利品外,湘军最基础的财政来源是“厘金”。所谓厘金,是军队私自在各关口设立的税卡。靠的就是对商品流通征收重税。湘军在外省作战,很难有耐心慢慢收集农业税,只有这种来钱快的收入来源才能满足其需要。换句话说,湘军在安徽江苏等地的统治,其实是“悬浮”的,对土地的直接控制能力始终未建立起来。
对比曹操的屯田区和青州兵,曾国藩对湘军内部的控制实际上只是各支势力的共主。在尚有扩张余地的时候还可以维持团结,一旦遭遇大败,恐怕就要立刻散伙。在用人上,曹操能够“唯才是举”,而曾国藩只能在各个派系之间妥协平衡。
因此,曹操开始的土地虽小,却能一点点发展壮大,即使遭遇赤壁之战这样的失败,也能稳住阵脚。而那些怂恿曾国藩称帝的人,却无非是收下想要他带着去新地方抢地盘罢了。
不说李鸿章、左宗棠等曾国藩控制不了的势力,就是湘军内部,曾国藩都是如履薄冰。只要他不傻,就不会当这个出头鸟。真的强行称帝了,也会成为手下的一个工具。包括那个怂恿最积极的曾国荃,将来会不会变成宋太宗都很难说。
所以说,此团练(南方)与彼团练(北方)不同,曾国藩是靠维持激励原有的封建秩序起家,没有一个易于控制的班底,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主动裁撤军队,转而成为一个政治集团,已经是他自己和湘军集团最好的出路。
以上就是曾国藩不肯称帝的原因。另外还要补充一点:即使曾国藩勉强称帝,左李之流也不进行反对。清政府依然拥有很大胜算。湘军的军费来源主要是厘金,也就是国内贸易的税收。而在湘军攻克天京的1864年,清政府在李国泰和赫德的帮助下,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新式海关。由于采取西方式的管理制度,海关竟成为晚晴官场难得的清廉机构。海关税也成为清政府最可靠的财政来源,直接为其续命五十年。湘军的厘金收的越多,国内贸易越萎缩。国际贸易(主要是进口)就越增长,清廷收到的海关税就越多。湘军在封建土地税和商业税方面都比不上清朝,真的打起来,洋枪洋炮方面肯定落后,所谓的强悍战斗力还能剩下多少,就很难说了。
上一篇:民族英雄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下一篇:满洲八大姓是指哪些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