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揭秘:水浒传开篇的四大错误

时间:2016-11-08编辑:梓岚

煌煌巨制的水浒传的开篇就有四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千百年很少有人提及呢?《水浒》一开篇,就有四处明显的错误。这些错误之所以没引起读者的注意,是有其原因的。

一是

这些错误本身的篇幅很小,就只有几个字或十几个字。而且,有的还涉及到历史。《水浒》作者写到这类历史记载时,如果去查过资料,绝对是不会错的。更何况就是这几个或十几个字,还能错到哪儿去呢?

二是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绝大多数是大家知晓的,既然写进了书中,就绝不会错,特别是像《水浒》这样的文学名著,更没人会怀疑它会出现这样无知的常识性错误。越是名著,就越不会引起读者的怀疑;

三是

一般读者读《水浒》所注重、关心的大都是故事情节,对类似历史、地理这方面的细节很容易忽视,加上《水浒》又是一本小说,小说的最大特点是虚构。故事是由作者想象创作出来的。因此也就无人去追究其中的错误了。

《水浒》尽管是一部虚构出来的小说,但还是有其历史根据的。情节虽然大部分是作者想象创作出来的,可是却也涉及到了历史的部分,特别是历史人物,就不能瞎编、胡写了。如果一瞎编,错误也就随之而生了。

《水浒》开篇中,就有这由于瞎编胡写所造成的错误之处。比如,《水浒》引首就写到“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就是一处错误。这段话仅十五个字,点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及一个历史事件。这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柴世宗及赵检点。先介绍一下柴世宗。柴世宗名叫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公元955年即位。不过,柴荣在位仅四年时间,于公元959年去世。柴荣死后,帝位由其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说完柴世宗及其子,再说说赵检点。这检点是什么呢?是名字还是官位?都不是。当时没有一个姓赵的人名字叫做检点,也没有一个官位叫做检点。与之类似的倒是有一个职位:点检。《辞海·都点检》条中有这样的记载:“周世宗设置殿前司,以都点检、副点检为正副长官,为在都指挥使之上,为禁军统帅”。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周世宗柴荣就是对一位姓赵的武将非常器重,临终之前将这位赵某人提拔为殿前都点检。这位赵点检其实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那么,这位原本在后周效命的赵某人怎么便摇身一变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呢?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等到帝位的。

按照史料记载,当时的开封就有“出师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的传言。种种事实都表明,这次的兵变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只不过当时后周皇帝年纪太小,赵匡胤觉得用不着大动干戈,略施压力,这小皇帝就会将皇位拱手相让。而事态的发展也印证了赵匡胤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小皇帝果然乖乖的让位于赵匡胤。

通过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介绍看,被赵匡胤夺取政权的对象是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而不是周世宗柴荣,夺取政权的时间是在公元960年正月,此时周世宗柴荣已经去世一年有余。一个已经去世一年多的皇帝怎么会起死回生让位于赵匡胤呢?这是第一错;赵匡胤在后周时期的官职全名应该是殿前都点检,简称都点检,而不是《水浒》中所说的检点,这是第二错。

《水浒》第一回中写到,宋仁宗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上朝,朝中大臣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向皇上奏曰:京师发生瘟疫,民不聊生,请求大赦囚犯、减免赋税来消灾。这灾怎么消呢?参政政事范仲淹奏曰:可请张天师星爷临朝在京城禁院内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

这里我们来说说范仲淹。

《水浒》中说范仲淹于嘉佑三年向宋仁宗突出请张天师前来京城祈禳瘟疫之事,非常滑稽,也是万万不可能的。怎么这么说呢?因为宋仁宗嘉祐三年即位公元1058年。范仲淹的出生时间为宋太宗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他的卒年则为宋仁宗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这样一比较问题就出来了。《水浒》中范仲淹出场的时间居然在历史记载中的范仲淹死亡之后的第六年。一个已经死了六年的范仲淹怎么可能还能出现在北宋的朝廷之上奏请张天师来京呢?这是第三错。

《水浒》引首中还提到,宋仁宗在位以来改了九个年号:

自天圣元年癸亥登基,至天圣九年,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这九年谓之一登;自明道元年,至皇祐三年,这九年亦是丰富,谓之二登;自皇祐四年,至嘉祐二年,这九年田禾大熟,谓之三登。一连三九二十七年,号为“三登之世。”那时百姓受了些快乐,谁道乐极悲生:嘉祐三年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证。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

这个说法也有不正确的地方。

根据各种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其年号及时间分别为天圣共九年、明道二年、景祐四年、宝元二年、康定一年、庆历八年、皇祐五年、至和二年、嘉祐八年。《水浒》中说二登是从明道元年起至皇祐三年止,这明显就错了。明道元年是公元1032年,皇祐三年是公元1051年,这明明是十九个年头,怎么被说成只有九年了?三登是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开始的,直至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这满打满算也只有六年,怎么又说成是九年了?由此可见,《水浒》的作者不但历史没学好,数学也不行,这不错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