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扬州八怪罗聘画梅的艺术特点

时间:2019-12-24编辑:罗生门橘子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字遁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24岁时,拜金农为师,学诗习画,30岁时在扬州画界崭露头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罗聘携画至京师拜谒名流,所作8幅《鬼趣图》最受注意。

次年南归,在天津因大雪受阻,整理金农诗作,并作后记。三十八年(1773)路经泰安,与几位好友相遇,滞留数月,于次年返里。42~46岁间,曾游历鲁、晋、豫、鄂等地。47岁时,第二次赴京。其间,他曾画蜈蚣、观音、杜甫与韩愈像,又作过指画。在外漫游近10年,后因囊中羞涩而返里。返里后,仍以卖书画为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应地方之请为重宁寺作大幅壁画,画中仙佛人物维妙维肖,传为名胜,今已不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罗聘携幼子允缵三上京师。其书画不仅达官贵人求购,在京朝鲜人亦以重金收买。其时收入颇丰,但因豪爽挥霍,8年后还需别人资助路费,才得以返回故里。

罗聘喜好诗文书画,常常画梅,追慕君子高洁品性。罗聘艺术上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金农帮助。罗聘20出头,就拜入金农门下,深受金农喜爱,不到30岁就在扬州画坛崭露头角。

罗聘以卖画为生,所以他的技法很全面。在众多创作题材中,罗聘尤爱梅花。他画的梅花活灵活现,被称为“罗家梅派”。

罗聘画梅继承了金农的巧妙拙朴之风,兼有元人画梅的笔墨气韵。罗聘画梅多做曲折枝干,表现梅花的刚劲婀娜。罗聘画梅花,细笔勾勒,染色清淡或并不染色,仅用浓墨点染花萼。虽是繁密,但有神有骨、野趣秀逸,自成一体。

《磎月黄昏》的创作灵感来自宋人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画中一枝老梅顶天立地,是仰视的角度;圆月落在画面下方,是俯视的角度。俯仰之间的美景完美地结合在一张画纸之上,在豪放旷达之中又有巧思妙想。

罗聘画梅很重视梅花枝干中蕴含的力量,在追求朴拙的同时更注重生动的趣味。用墨忽浓忽淡,行笔时快时慢,落笔轻重交织,由此画出了有生命力的枝干。

罗聘病逝于嘉庆初年,至此“扬州八怪”都成了岁月中的过客。

罗聘故居在扬州市弥陀巷42号。罗聘在“扬州八怪”中年辈最晚,但其画能兼擅众长,自辟蹊径,别具一格。罗聘把他在扬州的住所,称之为“朱草诗林”。宅第坐北朝南,系扬州传统的三合院结构。东侧住宅与花厅间用一长廊隔开,廊中原有六角形小门相通,现此门已闭,东侧房舍已改易。廊西为园,保存完好。园内北端有书斋两间,据称此斋即为“香叶草堂”,堂前原有池。书斋前西南依墙筑一半亭,原有晚清金石书画名家吴让之题“倦鸟巢”亭额,半亭之西有面东客座三小间,以短廊相接。罗聘及其妻儿均善画梅。“梅家画派”在此宅内生活了几十年。罗聘故居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