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3编辑:罗生门橘子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猛烈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谈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更值得分析与探究。
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来看,尽管当时的中国已经遭受了列强的入侵,但从整体上看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末世,阶级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就这一点来说,它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没有本质区别。农民起义者看不到压在他们身上的制度实质,不知道哪里是出路,怎样才能摆脱封建制度。
当然,他们也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理论与纲领,自觉同封建制度作斗争;而只是针对某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提出笼统的口号和简朴的纲领,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的上层代表者皇帝与官府,以及下层的土豪劣绅。在斗争实践中,自己也会逐渐的封建化,脱离农民阶级的本质。这种情况使农民起义者在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时,容易追随其领袖建立新的封建王朝。而在这一过程中,领导人之间的内讧和争权夺利很难避免,这就不难解释后来“天京变乱”的发生了。
从太平天国的组织和领导方式上看,其自始至终都弥漫着神权色彩,政教不分。起初,洪秀全以“拜上帝会”教的名义将贫苦民众组织起来,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但宗教的内容终究是非理性、不科学的,无法引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好感;永安建制,洪秀全以天王的名义成为太平天国领袖,而东王杨秀清利用农民迷信“天父”的心理,假托“天父附身”之名掌控天国实际权力,这种政教不分的“二元制”政治组织形式为后来的“天京变乱”埋下了伏笔。“天京变乱”不仅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力量,更为严重的是打破了农民对天国的幻想,造成了士气的低落;后期,洪秀全“信天不信人”,难以对时局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对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农民起义领袖只能依靠神权思想,借助封建迷信手段号召贫苦大众反抗,而这种号召力是靠农民的信仰维持的,一旦农民看清其实质,反抗斗志也就丧失大半了。“天京变乱”后,太平军内部流传起“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裹起包袱回家转,依旧做长工”的民谣,足见其士气低落。
从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来看,它并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保护。《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平均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农民阶级几千年来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个体农民平分一切财产的朴素心里,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然而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前提下,这样的土地政策带有明显的空想性和落后性特点,加之太平天国自始至终都处于严峻的战争状态,根本无法推行。
苏福省是太平天国后期一个典型的地方政权。大量史料证明:苏福省的农民无地少地,仍然受到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它的经济基础依然是封建性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分散、狭隘的经济形态决定农民阶级在思想、政治上对地主阶级依附,也就不可能提出一个完整明确的反封建的政治、经济纲领,进而不能建立适应自己阶级的经济基础,也就决定了运动终将失败的命运。
从太平天国的思想体系上来看,运动之初,洪秀全提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理念;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却难以贯彻下去。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仿效封建统治阶级模式,建立了一套“贵贱以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生活上日益浮华奢侈,进取心减弱,逐渐脱离群众。由于农民起义者大多抱着“打老爷,做老爷”的思想起事,看不到封建剥削以及压迫他们的封建制度,也就不能摆脱封建的思想体系——皇权主义,森严的等级制度。而这些封建思想观念会使领导集团地位越高,权力越大时,就越脱离群众,对运动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从太平天国领导者的个人素质来看,洪秀全是落第秀才,以教书为业;杨秀清是太平天国领导人中出身最苦的一个,没有接有过正式教育,其他领导人的情况也差不多。这种文化水平的局限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斗争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同时,太平军信奉被士人视为“洋教”的拜上帝会,将儒家经典视为“妖书”,将佛道视为“邪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知识分子和士人的支持。
最后,从太平天国的军事策略来看,从金田起义到永安建制,再到定都天京,太平军的行军路线是值得肯定的。定都天京,进行一系列的政权建设,客观上对太平天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军事上讲,这屋一个太平军增加了无形的“包袱”,限制了太平军机动部队的流动。翼王石达开西征,没能建立有效的根据地,始终处于流窜状态,最终全军覆没。
天京被围,洪秀全拒绝李秀成“让城别走”的建议,死守天京,致使太平天国领导核心被毁,摧毁了太平军余部的斗志;而天京失陷后,太平军余部未能形成统一领导,基本处于独立作战或呈鸟兽散的状态,最终被敌人各个击破。这样的军事策略,在本质上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农民阶级那种小生产思想在军事上突出表现为不要根据地的流寇主义与局促一隅的困兽之斗,总之不会正确处理根据地与流动作战之间的矛盾。
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只是洪秀全个人的失败,而是以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失败。纵观太平天国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出农民阶级是一个双重性的阶级:作为生产者,他们封建社会受到剥削与压迫的情况下,他们的反抗是革命的;然而,他们又是私有者,分散、狭隘的小生产状态往往使他们倾向保守,极易接受地主阶级的思想和政治影响。总之,农民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提不出符合时代潮流的、科学的政治、经济纲领,他们作战、施政、进攻与失败始终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农民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无法真正的完成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