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01编辑:历史狂流
而英宗是孙太后嫡子,太后自然更是欣然默许此事。但这几人之中孙太后位居后宫难以提供帮助,其他众人除石亨外都没有足够的权利左右政局,他们仓促之间而能成事的原因则与第二个疑点紧密相关。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后来英宗虽被放归但是声望已跌入极点,被遥尊为太上皇囚禁于南宫。代宗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救国,击败瓦剌,澄清吏治,但政权平稳后便立自己独子为太子,此事在当时受到了群臣明里暗里的批评。
不足一年,太子病逝,群臣便再次上书要求重立朱见深为皇储,代宗此时尚属健壮,自然仍想再出世子,便贬斥复议之臣工,此举在道义上已与众臣产生间隙。可事与愿违,景泰八年代宗病重时仍无子嗣,大臣们如于谦、王直等觉得事情不能再拖,英宗已然不可再立,必须得确立朱见深国储之位。
倘若朱见深能就此顺利继位后,于谦等人便有拥戴之功,凭续旧职也仍然当朝,石亨等人依然会处处受到制约。但若此时能迎立英宗,一有拥戴之功,二能打压之前拥立代宗、不愿求和而陷英宗于困境的于谦等人。此举也是石亨等人在朝堂上获得翻身的唯一机会,自然不能放过,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一幕。而对于满朝文武来说,代宗死后,即使不立英宗,朱见深登基也尚属年幼,仍然会由孙太后和英宗主政,因此在政变事成之后包括于谦也只能默然接受此事。
石亨此前曾联系过英宗表达迎立之意,但于十六日夜发动政变时并未告之英宗,以至于在南宫门破之时担心事情暴漏是代宗派人前来缉拿,由此可见当时政变发动是有多么仓促。史学家谈迁在《国榷》评论道“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可见于谦不仅仅在政变已成后不愿意起事,更为关键的是此次行动过于仓促,于谦事前也几无察觉。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见濬,汉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英宗复位后,在清理完朝中潜在的威胁后,便开始了对代宗的清算。二月十九日,代宗病逝,英宗下诏斥责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恶谥为“戾”,称“郕戾王”,并且只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代宗朱祁钰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代宗的临危救国、八年勤政就此全部被抹灭。
为何英宗犯下如此罪责都有人卖命讨好,而代宗登位八年病重之后根本没有人为其反击,原因除了前述皇位最终会落到英宗之手外,还有很大原因是代宗主政八年并未建立起自己的“亲信”。代宗相对于英宗,在位时以国事为重,不近佞臣,革新政局,挽救大明,国事始振,对天下百姓是福音。
但代宗太过于正直,不近佞臣但也无心腹,信任于谦、重用石亨等都只是在工作层面上,所有的举措均以国家利益为主,并未与朝臣建立起亲密的私人关系,所以代宗废太子朱见深时才会引起大臣的极大诋毁,而少有人为代宗出谋划策。英宗重新继位后,代宗的亲信于谦等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更不愿意逆大流而再起干戈。
相较之下,英宗在这方面的小聪明比代宗强出不少,前因宠信王振而导致兵败被俘,却能在敌营灵活生存,连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都对其照顾有加。重新主政之后,又大肆封赏起事者,宠信石亨等人将朝堂弄得一团糟,最终爆发“石曹之乱”。后来又一如既往的宠信李贤,万幸李贤虽有所贪纵,但举措有度,堪称一时名相,倘若李贤如王振一般,恐大明再陷绝境。代宗临朝八年若有亲信如同王振或者李贤者,绝对事不至此。
后续影响
于谦在英宗被俘后力排众议,坚守京城拥戴代宗,稳定海内一心,极筹备军事防御,派遣诸将驻守关隘,调集二线军队和各地军队入卫京师,击败也先立下不世之功。此后在代宗的大力支持下,澄清吏治,铲除奸党,辅助朝纲。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二十帝,享国276年。
但于谦性格过于刚烈不屈,大权在握后极其负责,常拍胸脯说一腔热血无处洒放,但又因常插手六部之事引起同僚忿恨。在京师戒严之时,于谦作为主战派首领调动各部,在战时多有越权也是无奈之举,但当敌人退却之后,从战时恢复到平常工作中,群臣再也无法容忍于谦的霸道行为。再者代宗对其工作能力和品质的全力信任,于谦因此更加我行我故,越权而结怨众人。
英宗复辟之后,于谦便成为了头号敌人,石亨等人本来就憎恨他,朝臣此前多受压制而不愿替其出面申冤,即便英宗念其功大而犹豫不决,在如此压力之下于谦也是必死无疑。
于谦死时阴云密布天悼其冤,死后抄家穷徒四壁,连孙太后都念其功劳而哀叹连连,英宗后来也意识到错杀于谦而后悔无言。《明史》对其评价极高,“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万幸是如此英雄终未被遗忘,后世对其莫不推崇有加。
《明史》将此事评为“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一句“甚无意义”根本无法体现此事对大明的后续破坏。“夺门之变”后任由石亨、徐有贞等人把持朝政,错杀错贬大批能臣武将,北境名将郭登也连同被罢免。朝局纷扰,代宗多年营造的清明政局再次混乱,直到后来李贤入阁后才再次扭转过来,但不可避免的是大明逐渐从仁宣盛世进入到多事之秋。
上一篇:八旗中最强的是那两旗?
下一篇:清朝能力最强的女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