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5编辑:历史君
如何评价明朝万历皇帝,提起万历,除了想到张居正和三大征以外,大家似乎对他只有三个印象:争国本、怠政、矿税。
喜欢哪个儿子,立谁做太子,这本该是私事。当然,皇帝是天下人的君父,因此这严格来说也算是公事。但争国本的背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君臣争权的问题。跟什么祖训不祖训没多大关系。不然当年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又怎么会逼着一个小屁孩乱认父亲呢?
人家朱厚熜明明是根据老祖宗定下的“兄终弟及”的规矩来接班的,名正言顺,并不需要重新认爹。可见文官集团也未必真的把《皇明祖训》当回事。因此“争国本”一事,也就不存在对错之分了,这里就不多说了。说说怠政吧。如果单看万历朝文官们的奏折,还有史书记载,我们会以为万历是数千年来第一懒汉,不仅二十多年不上朝,还不批奏折,不去祭拜祖庙,也不去祭天,甚至还不见大臣。那他天天在后宫干嘛呢?
根据内阁首辅申时行的记载,万历自称是身体不好,说是“足心疼痛、步履艰难”。但是文官们根本不信,觉得这是皇帝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所幸,科技终归还是不断进步的。虽说掘人家坟墓挺不厚道的,但这也无意间为万历证明了清白。1958年,考古学家发现万历皇帝的两条腿骨不一样长,经过鉴定,推测这是长期的足疾导致的腿部筋骨萎缩。
腿脚不好,自然会缺乏运动,那么诱发一些心血管疾病也是有可能的。万历也确实说过自己容易“头晕眼黑”。所以万历虽然在位48年,几乎没怎么出过紫禁城,好不容易出门的那几次,也就是跑去陵墓那边看看工期,可见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一直存在担忧。那他不想上朝也可以理解了。堂堂大明天子,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一瘸一拐的上朝,成何体统?就算他自己不要脸,大明还要形象呢!
更何况,上朝本来就是走个过场,形式大于内容,繁文缛节颇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一切按照既定流程来,没几个时辰根本结束不了。至于祭祖、祭天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少折腾点反倒省钱省事。另外,万历身为大明集团的董事长,又不是非得在朝堂之上才能把事情给办了。
三大征那么多事情,哪一件不是万历拍板的?这里举个栗子。万历二十年,哱拜造反,朝廷先派了个领兵部尚书衔的三边总督魏学曾去平乱,结果无功而返。魏大人的解释是:底下的将领们不听招呼。万历也表示理解,就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说谁要是还不听招呼,就砍他!但魏大人还是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就向皇上建议招安。万历的答复是:这招安事信不得!
堂堂天朝,因此幺么小丑⋯⋯岂不辱国?后面的话,自然是为了大明的面子。但第一句话,却尤其重要。万历虽然久居后宫,也深知招安这种事情并非长久之计,这一点他比那个孙子朱由检强多了。不换思想就换人!这是万历的觉悟。于是,由他亲自拍板,把李如松调来平叛。三个多月后,凯歌奏响。
当然,李如松来了之后,也在延续魏学曾的一些战术方针。而且魏学曾这个人虽然打仗不在行但品行尚可,因此在边关口碑还算不错。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何对待蒙古人的问题上,万历更是高瞻远瞩。当时内阁首辅申时行的意思是——只要安心和蒙古人搞好贸易,就可以迎来稳定与和平。但万历不这么想,他认为贸易虽好,也不可过分依赖,要铭记宋朝的历史。申时行又说:我朝与宋朝还是不一样的,宋朝弱,夷狄强,本就是敌对状态。
而现在是蒙古人主动向我们称臣。这言下之意,就是我大明牛X哄哄,不像弱宋那样怂X一个。万历则表示:虽然今时不同往日,也不能过分媚虏,你若老是照顾他们甚至倒贴他们,他们的野心只会日益膨胀,最后贪得无厌。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修整武备保家卫国。时行等言:“自俺答献逆求封,赖皇考神谟独断,许通款贡,已二十年,各边保全生灵何止百万。”
上曰:“款贡亦不可久恃。宋事可鉴。”时行等对:“我朝与宋事不同。宋时中国弱,夷狄强,原是敌国。今北虏称臣纳款,中国之体自尊,但不可因而忘备耳。”上日:“虽是不同,然亦不可媚虏。虏心骄意大,岂有厌足?须自家修整武备,保守封疆。万历这段话,总结起来就是:能够和平贸易当然最好,但也不能过于依赖贸易,还是要积极备战。胡萝卜也要给,但大棒子也要时刻攥在手里。这种战略眼光,即便放到今天,都毫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