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由于炼丹药被认作“昏君”真的如此吗?

时间:2016-12-22编辑:梓岚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如果听他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那么说明朝沉迷于炼丹药的皇帝那肯定知道了。

由于沉迷丹药二十多年没有上朝,所以外界说他是一个昏君。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嘉靖确实痴迷丹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政局的控制,反而应该说是了如指掌。所以与其说他是个昏君,我更愿意说他是个权谋大家。

朱厚熜的父亲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堂弟,按照传统父死子继的观念,朱厚熜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可是不知是老天有意安排,还是别的原因,明武宗朱厚照只活到三十岁就翘辫子了,而且膝下没有子嗣,也没有兄弟(孝宗是模范皇帝,一生只娶一妻,只育一子),所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都无法成立,只能从堂兄弟里面找,于是朱厚熜便顺理成章地被选为继承人(朱厚熜是明武宗的堂弟,孝宗和朱厚熜的父亲是亲兄弟)。

得知被选为继承人的朱厚熜,此时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喜悦(要是一般人早就蹦起来了),而是一个成熟政治家该有的沉稳和心计,要知道此时的朱厚熜只有15岁。

到了京城,朝廷向朱厚熜上呈了相关的礼仪细节,其中要求朱厚熜必须以“皇太子”身份继位为君。这意味着,在登基之前,朱厚熜须先从崇文门入东华门,在文华殿住上一段时间,完成皇太子的仪式,然后再挑一个好日子再登基为帝。

这个要求让朱厚熜感觉很不爽,立刻表示拒绝,他对王府长史说:“《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王子也。”,说的是,《遗诏》里说得很清楚,是要我直接即位为君,并没有说什么需要先立为皇太子事。

年仅十五岁的少年,竟然有如此敏感的政治嗅觉,着实不简单。

先立为皇太子可能一般人看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朱厚熜可不这样认为。先立为皇太子意味着要把自己过继给孝宗当儿子,同时也是张太后的儿子(张太后是孝宗的妻子),之后再登基。这样一来,受益者很明显是张太后。朱厚熜不想在任何人的控制下当皇帝,哪怕只是名义上承认张太后为母亲,因为他知道,皇帝宝座注定是属于他的,这一点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

公元1521年,朱厚熜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嘉靖(之后统称嘉靖)。登基不久,嘉靖下一道圣旨,大致内容是关于对生父的称呼问题,拿出来跟群臣讨论(这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时间长达3年)。首辅杨廷和等人想了一下,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折子最后有这么一段话:今兴献王于孝宗为弟,于陛下为本生父,与濮安懿王事正相等。陛下宜称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及上笺于妃,俱自称“侄皇帝”某,则正统、私亲、恩礼兼尽,可以为万世法。

大致意思就是以后称孝宗为父亲,而改称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叔父、叔母。

嘉靖看了,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奏折扔在地上,发回再议。

杨廷和等人见此,心想:“这小孩子不太懂事啊,怎么不能理解老人家的一片苦心呢?”于是过了几天接着上了一道奏折,这次说:“可以给兴献王加一个“皇”字,要知道本朝历代对于藩亲都只能称伯父、叔父的,这次已经是做了最大的让步了,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大王”,这下你总该满足了吧!”

但嘉靖可不吃这套,这次直接来个“留中不发”,把奏折扣下来。他这么做是因为他在等一件事,等杨廷和的文官集团内部出现裂痕,此时必然有一些低品阶的官员会上奏弹劾杨廷和,因为他们也想飞黄腾达啊!所以嘉靖和杨廷和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他们的一个突破口,一个机会。看吧!一个权谋家的本色终于浮现出来了。

1521年7月,终于等到这个人了,他名叫张璁,此人前半生功名不顺,在年近50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一般而言,一个年近5旬的人已经没有任何辉煌前途可言,安安心心养老就行了,可是张璁并不死心。这次终于让他瞄到了一个机会,朝廷重臣和皇帝之间的矛盾。

7月3日,张璁向嘉靖递交了他的《正典礼第一疏》,奏折表明支持嘉靖皇帝,公然反对杨廷和,嘉靖终于有了第一个战友了。

有了张璁的支持,嘉靖终于可以跟杨廷和拍板了。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杨廷和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能从命,如若不然唯有引退。此话一出,立即有百余官员发声“杨廷和”不能走,上疏皇帝挽留。嘉靖没办法只好做个顺水人情,留下杨廷和,因为时机未到,嘉靖需要时间。

很快时间到了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该年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两省)先是大旱,后又是发大水。南京户部侍郎席书递交报告,需要中央拨款赈灾。

刚好在此情势下,嘉靖派遣内宫的人去南方办理服饰的供给,本身费用已属高昂,加上内宫的人往往会因此大捞一笔,又逢大灾之年。所以消息传出,自然受到朝臣的谏阻。但嘉靖依然铁心不变,一再催促内阁拟旨。杨廷和反复强调江南民不聊生,但嘉靖就是不听,杨廷和一气之下便越过嘉靖,直接找人拟旨,拨款赈灾江南。

杨廷和这一举动,直接把自己推向嘉靖的对立面,公然对嘉靖说出顶撞的话来。最后在种种原因下杨廷和提出了辞职,此时嘉靖也不挽留,因为这是他想看到的,他要用这种举动来表明对杨廷和的遗弃。

杨廷和走了,他不是因为大礼议事件而走的,而是因为其他的事件,因为赈灾的事件而走的。

后来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接过父亲未完成的任务,接着因为大礼议事件集结200多个朝臣跟嘉靖叫板。可是,此时的嘉靖已经不是当初的嘉靖了,直接“庭杖”了这200多人。至此,嘉靖应该说是彻底赢了,从此明朝的皇帝中从此多了一个叫“明睿宗”的皇帝,虽然说他从来没有当过皇帝(嘉靖父亲的称号后改为“明睿宗”)。

1541年左右,嘉靖迷上了丹药,从此开始了他25年不上朝的生活。

迷上丹药,25年不上朝,按常理讲,这是一个昏君啊,必然有宦官钻此漏洞,作威作福,败坏朝纲。可是我们看嘉靖年间的历史,发现在这期间没有宦官把持朝政,朝局非常稳定。要说小人的话,也就一个严嵩,但他也不是宦官啊!而且严嵩为人小心谨慎,也不敢有任何造次。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嘉靖的驭人手段,他能25年不上朝,又能保持朝局的稳定,靠的就是他的驭人手段。

嘉靖有个特点,他虽然不上朝,但是大臣们上疏的奏折他都会一一浏览、批复,就算这篇奏折已经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也要找几处不重要的地方再进行纠正,以此来显示大权仍然在朕的手里。

当然,嘉靖也有自己的特务机构,这些人的作用就是用来监视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并把结果汇报给嘉靖,使嘉靖对大臣的动向了如指掌。这样一来,大臣也不敢有任何逾越,只能乖乖地做一个顺臣。

不过,这还不是嘉靖最狠的地方,他最狠的地方还是在于他的驭人手段,简称“玩人”。

先立一个首辅,然后在这个首辅后边放一个年轻人,然后不段地暗示这个年轻人,朕是如何如何地看重你、赏识你,让这个年轻人去搞掉当政的首辅。等年轻人当上首辅后,会在他屁股后面再放一个年轻人,反复如此。

就像杨一清后面的张璁、张璁后面的夏言、夏言后面的严嵩、最后一个是严嵩后面的徐阶。

每一个接班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就是搞掉上一任,自己上位。如果选中的接班人不吃嘉靖这套,放心,嘉靖也会为其创造机会,让其不得不搞掉上一任。

就如严嵩这种一生小心谨慎的人,他看透了嘉靖所有的套路,知道把他放在夏言的后面就是为了搞掉夏言,所以不管嘉靖如何诱导,严嵩都对夏言毕恭毕敬,最后还是嘉靖自己看不下去,亲自动手解决了夏言。这样,严嵩最后才上位成为首辅。

可是就算这样,谨慎如同严嵩,最后还是逃不过被整的命运,嘉靖在严嵩后面放了一个徐阶,徐阶也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就是为了搞掉严嵩,所以不段地挑严嵩的毛病,最后因为严世藩的问题,以谋反的罪名被抄了家,儿子被斩,落个贫病交加,饿死的结局,死时连个棺材都没有,还是张居正帮严嵩把后事给办了。

嘉靖把这套驭人技法玩到了登峰造极,同时也表明了他是一个冷血无情的皇帝,他对人极度猜忌、不信任。不过也唯有这种人,才能玩出权术的精髓。

权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看似没有在运作权力,实则在背后操纵着权力,藐视一切规则,使权力唯我所用。真正的权力不是事必亲躬,而是无为,站在权力的巅峰上操纵着一切。

嘉靖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对于权力的运作,他是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少数的、顶尖级别的权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