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慈禧:清末权力最高的统治者

时间:2017-01-04编辑:梓岚

人们还为这个传说找到了大量的旁证和物证:

慈禧一直有家乡情结,爱吃长治的地方食品:黄小米、玉米面、壶关醋、萝卜菜;爱看山西地方戏上党梆子;爱唱山西民歌等等。这些可以作为旁证。

在西坡村王氏家谱上,有“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记录;西坡村外羊头山西麓的荒滩上有所谓慈禧生母的坟;上秦村宋家的土炕里,藏有慈禧给宋家的信等等。这些则成为物证。

但专家学者也对慈禧生于长治的说法提出了一些疑点和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此说太富于传奇色彩,物证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

(1)经考证,这段时间,历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个人,但是没有惠徵。既然惠徵没有在山西潞安府做过官,那么慈禧怎会在潞安被卖到惠徵家呢?

(2)王家从乾隆五十九年一直续到现在的家谱,虽然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但是这份家谱不是原件,而是重新抄写的,史料价值大打折扣。

(3)1958年西坡村平了许多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该村和全国一样,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也曾到处平坟造地,据“长治说”的说法,“因该墓系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得以保存至今”。这就令人十分疑惑,因为自清末以来,慈禧的名声极差,仅仅是因为慈禧这一名号,文革时期她母亲的坟就应属“封资修”一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许多历史名人的墓被毁被平,怎么会在西坡村独留下慈禧生母的坟?

(4)上秦村宋家的土炕里,藏有慈禧给宋家的书信残片,据说是慈禧娘家后裔宋六则从当年慈禧所住房屋东面的土炕里刨出的,这是支持这种说法的一个关键证据。可残片仅有四十五个字,不仅支离破碎,而且关键部分的一百余字是后补上去的。与保留在中国第一档案馆中的慈禧亲笔书写的便条比照,可以确认残信不是慈禧手书。

显然,在这些疑点弄清之前,“山西长治说”很难成立。

其三,正史版。

主要见于清史专著中。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把握她身世的脉络。

慈禧,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氏。原名不详,正史中没有记载。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

第一,与中国封建社会女人的社会地位有关。在中国封建社会,除了一些特殊的历史阶段女人拥有比较高的地位外,如唐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女性深受社会的歧视和压迫,在男人独断乾坤的世界里,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夫为妻纲”。所以出嫁以后的女人的名字没有任何意义,丈夫的姓氏加上自己的姓氏就成为公认的称谓,如“钱王氏”,“邓刘氏”等,闺中小名常被隐去。

第二,为了避讳。历史上与君主或尊者的名字音同、音近的字都要避讳,更不能直呼其名。所以,正史中只有她的尊号,如懿嫔、懿妃、慈禧太后等称谓,而没有名字的记载。

可是,我们却在清末的多种小说笔记中发现,入宫前的慈禧常常被称为“兰”、“兰儿”或“玉兰”,认为这是她的闺中小字,直到今天依然在文学作品中,甚至相关历史传记中被普遍采用。之所以众口一词,大概源于她被选秀入宫,初封兰贵人。“兰”字十分女性化,自古至今多被采用为女孩儿的名或小字,于是“兰”就从官式名号,变为她的名字。

慈禧属于满洲镶蓝旗,属于八旗中的下五旗。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正黄、镶黄、正蓝(多尔衮时改为正白),归皇帝统领,待遇高,属于王牌军;其余为下五旗,待遇低,属于杂牌军。镶蓝旗即属于下五旗。慈禧出生时他的父亲正在京城的吏部做一个只有八品大小的官——笔帖式,一个文职小官,直到咸丰二年才升为四品的道员。她的家庭出身充其量是一个一般旗籍官员的家庭。

从惠徵做官的履历中我们知道他曾在北京、山西、安徽为官,那慈禧出生在哪里?道光十五年(1835)慈禧出生,依据档案推断,他的父亲惠徵应在京城做笔帖式,如此说来,慈禧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近一时期,一些学者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宫中杂件》第一二四七包中,发现了一份用大红纸写成的“排单”,即清朝皇帝选秀女的名单。其中有咸丰五年(1855)慈禧的妹妹被选为秀女的记录(慈禧的这位妹妹后来成为醇亲王奕的福晋,光绪帝的生母),也进一步证实了她是北京人。相关内容如下:

镶蓝旗满洲,恩祥佐领下,原任道员惠徵之女,年十五岁。

辛丑七月二十八日戌时生。

纳(那)拉氏

原任员外郎吉郎阿之曾孙女

闲散景瑞之孙女

原任副都统惠显之外孙女

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档案材料末尾“西四牌楼劈柴胡同”的地址,应是慈禧一家自曾祖父以来的老宅,即慈禧的出生地。按照京师八旗分城居住的规定,乾隆三十五年(1770),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在阜城门内嘉寺胡同。劈柴胡同距内嘉寺胡同很近,属于镶蓝旗的慈禧家人理应住在这一带。

关于慈禧身世的种种说法,乍听起来真让人无所适从,我个人认为,还是“北京说”的论据更加充分和可信。因为名人笔记或口碑传说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认定历史史实,档案更具权威性,更有历史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就可以为慈禧填写一张现代意义的履历表。姓那拉氏性别女民族满出生

年月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籍贯满洲叶赫(今吉林四平)家庭出身普通旗籍官员家庭住址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为什么在慈禧的身世问题上会出现如此的分歧?

第一,是名人效应。慈禧的一生与晚清的历史相始终,人们都试图从这位赫赫有名的圣母皇太后降临人间的第一个驿站起,追根溯源,探录她的思想、性格形成的脉络和源泉,探录她成长过程中的偶然和必然,以解开发生在她身上那些给一个民族带来过深刻影响的许多历史之谜。

第二,关于慈禧出生地等问题确实缺少直接的文献记载,即使学者发现了她妹妹的选秀排单,也只能作为辅证,因为没有发现能够揭开这些谜团的确证,为各种各样扑朔迷离说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怎么就入了后宫成了咸丰帝众多后妃中的一个?皇帝选择后妃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是门第。怎么也应该是王公大臣的千金,这才门当户对。就像皇太极娶了科尔沁亲王貌美如仙的女儿为贵妃,也就是清初的孝庄太皇太后,这才门第相当,而不是王子娶灰姑娘。

其次,是美貌。似乎只有倾城之美,才堪与皇帝相匹配。虽然,历代君主都回避美貌,人们也常常把亡国的罪责推到女人的身上,“红颜祸国”。但不容否认的是,君主们依然将美色作为他们毕生的追求,通常美貌是女人走进男人世界的第一通行证。

慈禧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显赫的门第,但她有美色。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被选入宫的。清朝名为“选秀”的选美是为皇帝、皇子、皇孙、亲王和郡王物色婚姻的对象。它开始于顺治朝,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为了保证满洲贵族血统的纯正与高贵,首先必须资格审查,只有八旗官员家中十三岁至十七岁的少女才能成为入选对象。

审查合格,才目视选拔。应选之日,秀女们由神武门鱼贯而入,至顺贞门前“候台”。太监按名册顺序引入,由皇太后、皇帝评选。通常是五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再定期复选,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优秀的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其余的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咸丰二年恰逢选秀年,十七岁的慈禧,以满籍道员之女,参加了选秀,结果被选中,封为“兰贵人”。根据清朝的后妃制度,后宫的位号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贵人只位于第六等。这就意味着进宫后的慈禧必须身处下层,去应对、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