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8编辑:梓岚
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
孙嘉淦官历三朝,以直言进谏而著名于大清,雍正帝一贯喜怒无常阴晴不定,敢于去揭他的龙鳞需要怎样不知死活的勇气?也就是这个孙嘉淦好像长着不怕刀砍的铁脖子,雍正数次想杀他,但最终对他的评价却是:“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清史稿》里对孙嘉淦的评价如是:“嘉淦谔谔,陈善闭邪,一朝推名疏。”
在《清史稿》里记载了雍正登基之初,在大臣们都噤若寒蝉之时,孙嘉淦竟然首先上了一本直接打皇帝耳光的疏,他建议雍正要“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孙嘉淦的这本疏确实有含沙射影的嫌疑,尤其是第一条那简直是雍正帝最大的心病,所以他当时就大怒了,并斥责翰林院掌院学士。当时辅臣大学士朱轼在旁边,委婉地说道:“孙嘉淦虽然狂妄,但我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沉吟一会儿,大笑说:“朕亦佩服他的胆量。” 随后,雍正帝还召见孙嘉淦,并升任他为国子监司业。
不知道是孙嘉淦命大,还是雍正忽然想博一个明君的美誉,一场杀身大祸就此擦身而过!
遇到一位贤君进忠言都需要有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勇气,比如李世民也恨魏征恨得牙根痒痒,大呼“会杀此田舍汉!”意思就是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所以,想想孙嘉淦你要进谏的是那样一个鹰视狼步的皇帝,你的后脊梁怎么就能不冒凉气呢?
想到了以前曾经看到过一则有关孙嘉淦的故事,忽然觉得他这股不怕死的劲儿其实是有来历的,这段来历给了孙嘉淦无以复加的勇气,因为老子的命本来就是赚来的,再博一个直谏之名算是死得其所,为什么呢?因为孙嘉淦的手上有过人命!
就是孙嘉淦18岁那年,他的长兄桢淦因为受到同乡赵姓的诬告而含冤死在狱中,孙父遭此大劫,悲愤成疾。血气方刚的孙嘉淦和他的二兄鸿淦夜持柴刀利斧潜入了赵家,亲手干掉了仇人。
孙嘉淦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兄弟二人一路夜奔300余里到达了省城,先到晋阳书院报名学习,然后又借机生事被捕于阳曲县衙。
于是,兴县命案悬而未决却让人无法怀疑被羁押在阳曲的孙氏兄弟,在那个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这个时间差打得几乎天衣无缝。
孙嘉淦报私仇的做法不足为人所取,但是这件事也反映出了他敢于任事,又长于计谋的一面。
这也只是一段轶事,我倒真诚希望孙嘉淦他就是那样的一个直言敢谏的诤臣,因为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太稀缺了。
事实上,孙嘉淦不仅是脖子硬敢说话而已,也是一名能臣,他兴修水利,改革盐政,安定民生,厥功甚伟,并且著述也很丰富。
更富于戏剧性的是,他并没有因为直言而被皇帝杀掉,也不是像电视剧里的孙嘉诚,雍正借年羹尧的手杀了他,他活了七十一岁,还得谥号为“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