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人物解读: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

时间:2017-02-06编辑:梓岚

胡宗宪(1512—1565年),汉族。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明朝抗倭名将。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九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东南御倭战争

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发挥了一定作用。他推荐戚继光任参将,俞大猷也为胡宗宪部将。并允戚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胡宗宪听取幕僚徐渭(徐文长)的建议与策略,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对王直采用招抚策略,对徐海、陈东、叶麻等海盗首领采用剿灭的策略,利用徐海之妻王翠翘使其上岸投降,而后胡宗宪为了斩草除根,用反间计促使陈东杀死徐海,最后自己再将陈东处决。

胡宗宪之后为了招抚王直,让他去杭州旅游,但是却被死脑筋的御史王本固杀掉,胡宗宪面对倭寇的愤怒侵袭,只得采取战争手段。他使俞大猷戚继光克岑港,又提拔戚继光,使他得以大展宏图,创造多次大捷。但他为减轻浙江压力,曾经有意放走倭寇,纵其寇掠福建,并嫁祸于俞大猷等,使他们蒙冤下狱。

胡宗宪因为要保住自己长久地位大展才能,千方百计迎合严嵩,甚至送白鹿给喜好祥瑞的嘉靖皇帝。严嵩倒台之后,言官弹劾胡宗宪,而且发现胡宗宪与严嵩之子严世蕃的信件,于是胡宗宪二次入狱,两次都因为严嵩父子所累。第二次入狱后他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病死狱中。

隆庆六年(1572年)宗宪时得以昭雪,并“史录平倭勋”。

诱杀王直

胡宗宪智勇双全,知人善用,遂实行反间计。先派人以重金珍宝贿徐海,罢脱了桐乡之围,屯营乍浦,再挑动陈东、叶麻反徐海。宪又假意与徐海交好,在平湖督府会见徐海,接济他大批财物,徐海乃擒陈、叶来献,接着投降明军。胡宗宪安置徐海与陈东余部驻于乍浦附近沈庄,分为东西营(今平湖林埭乡清溪桥一带),挑动两部相斗,胡宗宪率大军于八月二十四日乘机进攻,徐海投水死,倭众被歼2000余人,倭酋日本大隅岛主之弟辛五郎,逃至海面,被卢镗擒获,史称“沈庄大捷”。胡宗宪在嘉兴北教场斩陈东、叶麻、辛五郎,连同徐海首级向北京朝廷献功。

对于王直,则以徽州老乡的乡谊劝降他,同时放出关押在金华的王直母妻,并热情款待。同时派人到日本五岛以老母名义劝降,在胡宗宪的真情打动下,王直果然向明王朝投降,为了防止王直同党的变乱,胡宗宪主张对王直进行赦免,但立即受到了激烈的弹劾,胡宗宪没丝毫思想准备,顿显惊惶失措,于是一改赦免王直的初衷,王直最后被明王朝诛杀。

戚家军

胡宗宪在抗倭大业上的另一个功劳,是他发现并启用了戚继光,戚继光是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调来浙江任参将,是胡宗宪麾下一员骁勇善战的著名战将,胡宗宪誉他为“奇才”。他与著名抗倭将领俞大猷并肩参战了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的龛山之役,取得了三战三捷的战绩。

战斗中,他发现了明军“战无号令,守无营垒”的诸多弊端,于是向胡宗宪提出操练乡兵的建议,很快,这个建议得到了胡宗宪的支持。嘉靖三十八年(1559),他指派戚继光亲赴浙江义乌,精选3000名乡勇和矿工,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这支军旅为“戚家军”。此后,戚继光与“戚家军”纵横千里,所向披靡,“先后九战九捷”,成为抗倭主力军。胡宗宪也称这是 “自有倭以来,没有哪一次有这么痛快”,夸赞戚继光是“当今之虎臣,振古之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