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23编辑:梓岚
四、宽厚过人,光明磊落的优良作风
朱德待人诚恳,汪洋大度,堪称团结的典范。他搞五湖四海,从不搞团团伙伙,不划“圈圈”和“摊摊”,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一贯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他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无私的风骨和博大的襟怀。
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经过“赣南三整”,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提高了士气,但是整个部队仍面临着严重困难,不但给养无法解决,弹药越来越少,而且伤病员得不到治疗,非战斗减员逐日增加。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已成为巩固部队、保存革命力量的重要问题。正在这时,国民革命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派人送信,表示愿意联合反蒋。
范石生是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班同学,他们曾结拜为兄弟。有了对朱德品行和胆略的了解,范石生同意在建制不变、组织独立、政治自主、军事自由的前提下与起义军合作。由于朱德和陈毅采取了这一“大胆策略”,不仅将起义军隐蔽在敌人腹地,待机行动,而且还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一个难得的休整机会,为在湘南重振旗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德始终保持了普通一兵的革命本色。
历史上,我们党因为客观存在的各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又因中国长期小农经济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山头主义倾向是存在过的。特别是王明路线统治时期,又大搞宗派主义,开展“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给党和红军的团结,造成过严重危害。朱德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为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等数支革命武装力量,拢成团结战斗的集团,花费了大量心血。
同时,对宗派主义者打击、排斥毛泽东和“邓毛谢古”(指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大批领导骨干,进行了有力抵制和坚决斗争,确保了中央红军的高度团结。他的“浑厚老成,平易近人”,赢得了将士的尊重,人格的魅力,确保了“朋辈志同意自投,团成砥柱止中流”。
长征途中,红一、红四方面军首次会合后,由于张国焘怀有野心,四处散布流言蜚语,攻击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甚至公开伸手要权;教条主义者又用“左”的眼光看待红四方面军,指手划脚,横加指责,致使两军会合后的团结受到不应有的损害。对于张国焘另立中央,朱德痛心疾首,一面坚持对张国焘进行斗争,一面耐心做团结干部的工作。
“天下红军是一家”这句话,就是朱德曾经常说的,并曾在红四方面军广为流传,影响甚大的一句话。有一次张国焘要朱德给党中央发电报,取消那边的中央。朱德说:“那个要不得的,你这个中央是非法的。”徐向前元帅曾坦言,如果没有朱德的砥柱中流作用,要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实现第二次北上,真不知道艰难多少倍。对于朱德在坚决同张国焘斗争的同时,注重团结各种力量促使红四方面军北上,毛泽东曾赞叹:朱德“斗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
“朱总司令”,是全军的总司令,不是一个山头的“总司令”。长征胜利结束后,对于三个方面军的干部,对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对老干部和新干部,朱德都无亲无疏,一视同仁,为全党全军共同称道。抗战开始前后,因清算张国焘的错误,牵连红四方面军不少同志,弄得部分同志灰溜溜的。不久,张国焘叛变投敌,这些同志的日子更不好过。朱德力主公道,把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和张国焘严格区分,予以充分信任,大胆使用,使许多同志深受感动和鼓舞,在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内斗争中,朱德实事求是,严己宽人,既坚持原则,又爱护同志。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对“左”的党内斗争方式保持警觉,开展批评从不说过头话,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心服口服。庐山会议期间,朱德因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疾苦,对“大跃进”中某些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仍以大局为重,泰然处之,宁肯心受委屈而决不怨天尤人,真正体现了毛泽东所说的“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五、洁身修德,清廉自律的高尚情操
朱德一贯坚持贴近群众,走近人民,服务人民,关心群众疾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他寓伟大于平凡,寓“总司令”于士兵,几十年如一日,同群众心血相系,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始终保持了普通一兵的革命本色。1946年,毛泽东为朱德题词,用“人民的光荣”评价他,赞誉他。
长征途中,朱德已年过半百,但仍像年轻人一样,生龙活虎,爬雪山,过草地,吃糌粑、青稞、野菜、树皮、草根,甚至指战员还说:“朱总司令最会吃野菜”。行军打仗之余,他还和指战员打篮球,浑身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钢铁般力量。翻越大雪山时,为保证朱德安全,部队给他准备好坐骑、担架,他都让给伤病员用,自己坚持步行。夜晚宿营在半山腰里,冻得无法入睡,就给大家讲故事,话革命,鼓舞大家战胜风暴雪山。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认为“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同时,朱德严格要求自己也是闻名的。他担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任书记时,反复强调,不论在党内,在军内,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行。在纪律检查工作中,他提出要加强对党的高级干部的监督,使党的纪律能够约束住每一个党员干部。
朱德要求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自己始终如一克勤克俭、清正廉洁。三年困难时期,朱德家里亏了50多斤粮食,工作人员想让机关补上,他硬是不同意,并通过吃菜糊糊,用“瓜菜代”的办法把所亏粮食补了回来。他认为:“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些人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就变了,不俭朴了。我们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我们才能用这么大的力量和时间来改造社会,不但要改造经济,而且还要改造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如果不养成朴素、节约的习惯,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人们的欲望也是难以满足的。”
朱德之“德”,在于一生坚持为人民服务,而不思索任何利益;他位显而不奢,自甘淡泊,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功著而不骄,待人平等,始终以普通一兵工作和生活。他自己保持了高度的节俭,却还要嘱咐家人,在他去世后把仅有的2万元积蓄都交了党费,这种感人至深的崇高风范正是共产党人的“红色品德”。
上一篇:李小龙有多厉害?看看他们怎么说
下一篇:五祖弘忍大满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