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时间:2017-04-12编辑:梓岚

 范仲淹被调回东京之后,被升任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很低,官僚们相互推 诿责任,很多事情都搁置很久没人处理,从而导致百姓的负担沉重,而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入不敷出。

在严重的政治危机面前,范仲淹向仁宗呈上著名的新政纲领《答 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轻徭役”。其核心思想便是考核官吏、 整顿吏治;惩办贪污、裁汰冗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提倡农桑、减轻徭役;发展军屯、加强国防等。这项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这就是范仲淹 所领导的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新政严格了官员的考核制度。在新政之下,一大批毫无建树的官吏被革职除名,一批 精明能干的官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这使得暮气沉沉的北宋政权开始有了起色。但是,正当新政向前推进时,一些朝廷高官对新政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这些人所 掀起的反对浪潮终于使宋仁宗发生了动摇。庆历四年,宋仁宗下诏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废弃一切改革措施,将范仲淹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持续仅一 年的新政至此宣告失败。

范仲淹有非常优秀的文学修养,在各地为官又积累了不少生活阅历,自己拥有无比宽阔的心胸和较为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他的文学作品语句优美、气势磅礴,意境十分深远。

在范仲淹的所有文学作品中,有一篇名垂千古的传世之作,那就是《岳阳楼记》。关于这篇文章的创作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虽然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彻底实施,范仲淹并没有灰心,仍盼望着会出现一个开明的政治局面。他有一个好友叫滕子京,虽被人诬告,贬官至岳州就任,仍在那里对地方政府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庆历六年秋,范仲淹接到了好友滕子京从岳阳的来信,请他为重修的岳阳楼作一篇记。已近晚年的范仲淹身体并不太好,但他仍一口答应,就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 《岳阳楼记》。

范仲淹结合自己一生的经历,感慨万千地用洗练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 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到今天,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还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范仲淹的高 风亮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皇祜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调往颍州(今安徽阜阳),走到出生地徐州,不幸病逝,终年64岁。他被追封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他临终之时仍然为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在遗表中还指陈时政,屡屡劝谏仁宗励精图治。

范仲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功劳卓著的人物。他在大宋王朝由盛转衰之时,肩负起力挽狂澜的重担。他敏锐地洞悉到北宋社会内部潜伏的危机,并力主革除弊政,勇敢地担负起抗击异族的军事挑战和安定边防的工作,为拯救国势颓危的国家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