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4-17编辑:梓岚
宋神宗原名仲铖(zhen),后改名为顼(xu),英宗赵曙的长子,生母是高皇后。公元1066年12月立为皇太子。父亲英宗死后继承皇位。
好学、谦逊、孝顺的赵顼,具备英明君主所有的素质,再加上又是嫡长子,所以他被大臣们一致认为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在公元1066年12月,英宗的病情逐渐恶化,韩琦、文彦博等人极力请求英宗尽早把皇太子立了,以安定人心。英宗也知道自己的病情日渐严重,思来想去,最终决定立赵顼为皇太子。
英宗还亲自书写“立大王为皇太子”,大王指的就是赵顼,但谨慎的韩琦为了防止以后出现争议,便要求英宗书写清楚。英宗 又在其后面加上“颍王顼”三个字。英宗写好后,韩琦便命翰林学士开始 草拟诏书,并册立赵顼为皇位继承人。
公元1067年正月,英宗在福宁殿驾崩。时年20岁的赵顼登基。有人说,英宗在驾崩时,韩琦等人一直守候在病床前,等待皇太子赵顼前来。 赵顼因有事迟迟未到,这时英宗的手突然动了一下,曾公亮大惊,假如英宗没有死,那该如何收场啊。
而韩琦却镇定自若,坚持原来的计划仍由赵顼继承皇位,假设英宗真的醒来了,就被尊为太上皇。正是因为此时朝中大多都是忠心耿耿的老臣,大家为了稳定大局着想,皇位的传承才如此顺利的完成。
神宗是一位非常有理想有作为的政治家,从小就胸怀大志的他,希望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当赵顼还在颍王府的时候,常常和颍王府记室参军、直集贤院韩维一块讨论国家大事,希望能够施展抱负,为国效力。国家衰弱不振,让他满怀忧虑。为此,他曾穿上全副盔甲去见祖母曹太后, 并问道:“娘娘,你看我穿着这副盔甲好吗?”这也从侧面表达了他想要重振国威的决心。
此时的宋王朝已经走过了鼎盛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本想有所作为的英宗,却因为自己的身体不好,而无法处理朝政,让问题越积越多越积越深。但神宗没有因为父祖辈留给自己的诸多难题而慌张,他开始仔细思量究竟怎样才能把面临的这些困境摆脱掉。
在公元 1069年2月正式启动变法之前,下诏广开言路的神宗,开始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在财政上也是量入而出,该节省的就节省,不该省的就不省,希望能通过这些措施缓和危机。
神宗心里也清楚,要想把这些久积之弊一下都消除是不可能的,要想把这些毒瘤彻底连根拔起,只有施行变法。然而变法事关重大,光靠他一个人很难完成,要是有一个非常得力的大臣来协助他就好了。于是神宗开始寻找这位得力的助手,首先把目标放在三朝元老富弼的身上,然而,当他满怀激情地向富弼询问怎样才能富国强兵时,这位曾经和范仲淹一起推行“庆历新政”的大臣,竟然说:“陛下即位之初,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当年改革推行新政的豪情壮志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神宗满腔热火的壮志,被富弼的一盆冰水浇得彻底心凉,让他非常失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元老重臣的进取意识也被消磨殆尽了,只是一味地守旧,他们经常提到的富国强兵的意义也无非是“节约”、“用贤”之类的老生常谈,没有一点创新,神宗也意识到了在他们中间并没有自己所需要的帮手。于是,他把视线开始转向了那些要求改革的中下层官吏,希望从中寻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臣子,然后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下一节:宋神宗立志要成为少年天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