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扬州八怪”的身份探考

时间:2017-05-11编辑:历史狂流

“扬州八怪”的说法,在书画界一直流传至今。“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或称扬州画派。然而,“扬州八怪”究竟是指哪些书画家,一直以来后世学者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自从隋朝开掘了大运河之后,扬州就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商业都市。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扬州的商业和手工业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仅关税方面就收入惊人。当时社会上还广为流传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不仅经济发达,更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聚集的重要都市。自清朝初期到乾隆末年,扬州城内活跃的著名书画家就有数百人之多,书画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时扬州的重要商品之一。所以,在我国画史上,郑板桥的“润格”(即稿费)就被传为了趣谈。

当时,扬州开放的经济文化状况和纷至沓来的社会各界人士,成分非常复杂,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交流频繁而广泛。再加上扬州远离京城,政治环境也相对自由,就形成了思想活跃,缺乏正统意识的文化氛围。所以,这些人敢于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化艺术作品。

被称为“扬州八怪”的这一群书画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闻名的。扬州八怪大部分都是布衣文人,其中高凤翰、李鳝、郑燮、李方膺曾做过地方小官,后被罢官,从此就不再踏入仕途,以卖书画为生。这些人依靠出售书画作品来维持生计,又不愿被人左右,他们的个性气质和对艺术方面的感悟,又要求他们表现自己,所以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就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将自我的艺术追求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相结合从而融为一体。

“扬州八怪”诸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擅长诗、书、画,这点在他们的画作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其中金农、郑燮、高凤翰、汪士慎、高翔等人还兼工篆刻,其画作更是“四合一”自我风格的绝妙体现。就他们的书法成就方面来说,“扬州八怪”大多擅长楷、隶、行、草诸体,篆书方面作品很少见,但他们的隶书作品中就饱含浓厚的篆法,而草书与行书也经常流露出篆书的影子。

在“扬州八怪”里面书法成就造诣最高的就要推金农、郑燮,其次就是高凤翰。就绘画方面的成就来说,“扬州八怪”突破了当时的形式主义的画风束缚,以一种清新而又生机勃勃的姿态为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生机。这在我国的书画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就是这么一群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书画家们,后世对于他们究竟是指哪些人却争议猜测不断。

根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记载,“扬州八怪”指的是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但是,在其他书中列名“八怪”的,还有高凤翰、华喦、闵贞、边寿民等人,所以对于八人的名字说法很不统一。后世之所以取“八”这个数,也是根据李玉棻的文书记载。

对于“扬州八怪”究竟是指当时的哪些书画家,说法也是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是八个,也有人认为不止八个;有人说是指这八个人,也有人认为是另外八个人。根据各种历史著述的记载,统计为“扬州八怪”人数之说的有十几人之多。因为清朝末年李玉棻撰写的《瓶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扬州八怪”最早、最全的书籍,所以后世很多学者都是根据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

至于有学者提到的其他画家,如阮元、华喦、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人,因为彼此画风接近,也可以归为“扬州八怪”一说里面。所以“八”这个字可以看作数词,也可以看成约数,只是一个泛指而已,实际上是当时的一个书画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