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魏孝文帝:促进多民族大融合

时间:2017-06-13编辑:梓岚

在我国历史上众多的封建皇帝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皇帝,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贡献最突出9他就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47—499在位)。

东汉末年以后,从我国北方和西北方大规模迁居到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十六国时期逐渐和汉族人民错居杂处,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这样,北方出现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局面。北魏是鲜卑族的政权,鲜卑人一直过着游牧生活,以畜牧业为主要劳动。到鲜卑族拓跋部崛起,进人黄河流域,国家收人转为主要靠农业生产,靠剥削广大农民维持统治。

因此,发展牧业生产就成了当务之急。可是在鲜卑人中,平民既不畜牧也不軿作,大多是游手好闲的浮食之人,不仅贵族人家,就连--些奴仆也衣食精美,主要依靠剥削掳掠北方的广大汉族地区。为了反抗鲜卑族的统治,民众纷纷掲竿而起,即使在后来的魏孝文帝统洽时期,史书记载的人民暴动事件也有十几起。由于鲜卑族毕竟比汉族落后,因此矛盾的中心是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如何统治比它先进得多的民族。这一问题,也是决定北魏政权生死兴亡的关键。

439年,鲜卑族拓跋焘统治的北魏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大小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经过三代471年孝文帝柘跋宏即位。魏孝文帝姓拓跋,名宏,又名元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个皇帝。他在执政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各方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推动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即位后,为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政策,即是顺应十六国时期以来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加快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进程。

北魏曾在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地处僻塞,而守旧的鲜卑贵族又较集中,不利于推行汉化政策。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阶级,孝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遘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493年孝文帝以“南征”名义,亲率二十万(号称三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都不愿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若不南征,“即当移都于此”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迁都洛阳以后,魏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禁止鲜卑贵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族服装。接着,魏孝文帝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以讲鲜卑语,暂不受处罚,可是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上必须讲汉语,否则就要降职。后来又规定,谁讲鲜卑语,就撒职。

穿汉服,讲汉话,促使鲜卑人与汉人的交往日益增多,许多人已逐渐被汉族的牛活方式同化。在这个甚础上,魏孝文帝又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如改鲜卑贵族复姓为汉族单性,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死后不得归葬塞北;同时主张同汉族联姻,甚至完全依照南齐的制度,拟定北魏的官制礼仪,设立乐官,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使北魏的政洽制度同南齐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而拓跋族原有的制度则一概废除。

魏孝文帝为了革新,推行汉化政策,需要一批支持他的有才干的人。于是他制t丁了许多发现、提拔推荐人才的规定,他把能否推荐人才,作为考核官吏的-_条重要标准。对于有才华的人,魏孝文帝能放下皇帝的架子。尊重他们的意见。对于南齐投降过来的官吏也很信仟,因此不少南齐汉挨地主投奔北魏,并被委以重任。

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使北魏经济开始复苏,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妄展。政治上以先进的统治方式代替残暴落后的统治方式,缓和了北方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北魏取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文化上也随之发展起来,先进的封建文化代替了落后的习俗,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文学艺术h则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魏碑和佛像石窟两大瑰宝,魏孝文帝不囿于民族偏见,敢于承认自己的落后,冲破阻力,接受先进的文化,学习先进的政策制度和统洽经验,以改造民族中落后的东西,促进了当时以鲜卑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因此,孝文帝不仅是一个目光远大、气度恢宏的改革者,也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长河中的积极推进者。


下一节:唐太宗李世民:开启贞观之治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