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2编辑:梓岚
曹操打败袁绍、进据河北以后,不几年便发布了不少教令,既有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也有教育和文化的。不难看出,他对教育事业是重视的;他的以先王之道为教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明确的。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发布了《修学令》。
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囯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天下。
这个教令反映出,第一,十数年来,战乱不断,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所谓“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就是说自从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以来,民不安居,庠序不兴,太学不存,教育已经停办了。汉制举士三途,即举贤良方正,举孝廉,博士弟子,均难执行下去。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最后一次“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灵、献时期,天下既乱,不再有诏举之事。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2年)最后一次“试儒生”,并“太学行礼”。所以,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惟才是举,实乃形势使然。第二,曹操看到教育不兴问题的严重性。曹操的用人思想颇多光辉,但是如果用人只是强调惟才是举,必然会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
丞相东曹掾何夔说自军兴以来,制度草创,用人未详其本,是以各引其类,时忘道德。”曹操认为何夔的话说得对,而且自己亦“甚伤”仁义礼让之风之不行,他为“后生者”即年轻人缺乏教育、不尚仁义、不懂礼让而伤,亦为朝臣不明礼让之用而伤,因此时或发出号召,倡导朝臣礼让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之谓让。”这都是对朝臣说的话。诸此都说明曹操甚知教育不能不兴。第三,曹操力倡恢复正式的官办教育,提出了既原则又具体的办法,“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
不难看出,这是三点内容,一是各郡国都要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二是各县每满五百户即设校官主持学校教育事宜;三是选其乡之优秀青年即所谓“俊士”(《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造士”(《礼记•王制》说,“升人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人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郑玄注说:“不征,不给其徭役3造,成也,能习礼则为成士。”)入学学习。无疑,这是遵旧制而建学校。其课目,当然亦应是“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了。第四,教令说明曹操的教育思想是以先王之道为教。所谓“庶几先王之道不废”,意即在此。
先王之道是什么呢?不言而喻当然是文、武、周、孔之道,亦即诗、书、礼、乐、春秋之教了。曹操主张以儒家的思想为教还可从其他方面得到证实。比如前已述及,他尊崇儒学名人,喜欢博学经典之人,任用、提拔重教育、宣德教的人,还经常督促自己的儿子读诗书。
这样说来,那是不是同他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相矛盾呢?当然不是。曹操把二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就培养人来说,他当然希望造就通诗书、懂仁义、讲道德、晓礼让,并习知射、御、术、数的全面人才,谓“百官群司,军国通用,随时之宜,以应政机”;但就用人来说,他当然更注意实际才干。论者往往忽视一通释“县满五百户置校官”为“满五百户的县设校官'非是,应为各县每满五百户以上即可设管理教育的校官,下接“选其乡……”句即可为证。曹操曾说过“邺县甚大,一乡万数千户,兼人之吏,未易得也”。邺县一个乡就有“万数千户”,因此当时人口虽少,但不满五百户的县恐或仅有。
个大的前提,即所谓“取士勿废偏短”、“举贤勿拘品行”、“唯才是举”云云,都强调的是把那些虽有缺点,甚至是严重缺点的但有能力的人使用起来,而完全没有否认道德仁义、诗书礼乐教育的意思。“若必廉士而后用,则齐桓何以霸世?(《求贤令》)”不能反其意而说,用人就是要用那种非廉之士。“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原意非常清楚,曹操是在承认其有严重缺点的前提下,而肯定他们的功业。
《举贤勿拘品行令》,曹操是把“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作为第一种,然后述及“高才异质”,最后讲到虽有缺点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也是完全不存在否定品德教育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曹操的教育思想和用人思想二者是统一而不悖的。其实,道理很简单,造反而有天下者,总不希望再培养造反者。
曹操恢复教育的决心很大,指导思想也很明确,封域之内定然收得不少效果。当然,与其重视他的业绩,毋宁重视他的思想的研究。如果究其实效,则不能估价过高,否则便无法理解《三国志•王肃传》注引魏人鱼豢《魏略》的一段话。鱼豢说,“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指熹平石经)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
也难理解颇受曹操重用的高柔后来上明帝疏中所说,“太祖(操)初兴,愍其如此(指“礼乐崩坏”),在于拨乱之际,并使郡县立教学之官。高祖(丕)即位,遂阐其业,兴复辟雍,州立课试,于是天下之士,复闻庠序之教,亲俎豆之礼焉。”可见,真正的复办教育,包括太学的恢复,那是曹丕继位以后的事。
下一节:曹操一生崇尚节俭 影响后人
返回首页阅读>>>曹操生平档案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