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司马懿人物故事列传

时间:2017-08-14编辑:梓岚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政治世家

司马懿出生于政治世家 儒家思想“孝廉制度”为汉武帝选材标准
 曹操 东汉乱世诞生的英雄 曹操袁绍双雄相争谁能取胜
司马懿艰难决定是否跟随曹操 司马懿惨遭不幸但是足够坚韧
司马懿过起了安闲的生活 官渡之战结局以袁绍大败而告终

初露锋芒

曹操打败袁绍后司马懿终于出山 司马防的教诲让司马懿受益颇深
曹操终于独揽大权 曹操开始了平定天下的步伐
司马懿与杨修的智慧谁更胜一筹 司马懿和杨修在曹操手下的竞争
司马懿的才华让曹操欣赏 曹操想要一统天下被司马懿说服了
曹操下达禁酒令 为出征做准备 荆州的命运究竟在谁的手里
曹操训练水师准备南征 曹操一位乱世年代杰出文学家
曹操家族达到鼎盛 司马家族在暗处  

密室之议

曹操怕有人偷窥他的权力 贾诩的处事分寸能力三国第一
曹操儿子们的互相关系怎么样 司马懿与曹家建立友谊
司马家对曹家的一次精准分析 童谣抹黑曹操 曹操选择隐忍
司马家每日言行的总结  

先声夺人

荆州百姓的人心在不断变化中 大汉朝还有没有忠臣
荀彧放弃曹操追随大汉 荀彧劝说曹操不要杀孔融
曹操把孔融关进牢房 孔融仍坚贞不屈 曹操与孔融展开口舌之争
孔融反对曹操一心赴死 大汉王朝400年后终于没落了
曹操诛杀孔融夺取汉朝江山 江东孙权是曹操最大的威胁
曹操急于称帝失去了民望 曹丕把司马懿当作兄弟知己
贾诩怎么选择他的立场 曹操请贾诩出山帮助南征
荀彧司马懿担忧汉朝江山命运  

大儒门下

荀彧成为司马懿的老师 兑现当年承诺 司马防以身作则看出司马氏的进取心
荀攸协助曹操南征 水镜先生竟是司马家在南方的人脉基础
诸葛亮什么身份 为何要辅佐刘备 曹操终于开始南征之路
曹操南下首战攻克荆州 攻下荆州后曹操遇到了问题
周瑜打黄盖 大战前的苦肉计  赤壁之战 曹操战船被大火吞噬
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而逃 曹操兵败后重整朝纲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  

福泽子孙

贾诩希望司马懿能够掌握军权 司马懿为取得兵权接近权势者
司马懿与夏侯尚联姻 司马家族与夏侯氏联姻获得魏宗室的支持
司马懿开始掌握兵权 曹丕重用司马懿又提防司马懿
曹丕担忧司马懿篡夺军权 司马懿接过托孤大臣的重任
司马懿中年获得军权 西蜀也不安定充满内斗
司马懿挂帅与东吴交战 司马懿第一次用兵就露了两手
司马懿用兵的厉害之处 司马懿把内线情报工作做到了最佳
汉江口水寨竟是东吴屏障 司马懿率敢死队袭击东吴水军
曹叡与司马懿在朝堂上会面 司马懿吸取曹操教训足够忍耐

军权至上

掌握军队才能平衡权力 华歆和陈群对争权的不同看法
司马懿到长安会见张郃 张郃与司马懿 曹魏老臣之间的合作
诸葛亮北伐魏国困难重重 连绵阴雨让诸葛亮担忧让司马懿欣喜
司马懿在军屯中发现了邓艾 张郃愿战死沙场司马懿却坚守不出
魏军议论司马懿贪生怕死不敢应战 解读司马懿对孩子的教育
诸将请战 司马懿该怎么办 曹叡十分关心司马懿的防蜀策略
司马懿即将面临一场大风暴 诸葛亮如何应对司马懿布的局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拉锯战  

最后一搏

诸葛亮给司马懿的一封信 司马懿对诸葛亮之辱不动怒
邓芝出使魏国 魏军能够胜利吗 司马懿与邓芝谈话中探知蜀国内情
司马懿大军被诸葛亮木像吓退 司马懿迅速解决平北战役
司马懿寿命长一人抵曹家四代人 司马家族与曹家发生了冲突
司马懿与曹爽两大集团的斗争 司马懿升太傅 朝中权力再分配
司马懿父子研究曹爽集团的行动 司马懿告老还乡 以退为进
曹爽对司马懿的试探  曹爽被司马懿的表演所麻痹

大功告成

曹爽离京南下庆祝生日 司马懿慢慢开始行动起来
李胜探访确认司马懿病情 曹爽露出破绽 司马懿开始行动
司马懿在曹家门口发动政变 洛阳西坊武库前的决战
太后联合司马懿 曹爽集团灭亡 曹爽对于司马懿发动兵变极为震惊
曹爽投降司马懿掌握朝纲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  ,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