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16编辑:梓岚
在许都每日的朝会散去之后,司马懿回家后对父亲说,“父亲大人,您大概还不知道,在今日朝堂之上,曹丞相突然建议重设‘三公’之官,并当场推荐了担任‘三公’的人选。在他的建议和推荐下,光禄大夫杨彪大人被任命为太尉,王朗大人被任命为司徒。当时,他还建议请陛下册封尚书令荀令君为司空,但是荀令君却极力推辞掉了他的这番美意。”
“哦,曹操建议朝廷恢复’三公’官制?”司马防不禁一怔,“建安十三年时,曹丞相便奏请朝廷‘废三公,立相权’。眼下他为何却要重设‘三公’?这又将置他所居的丞相之位于何地呢?”
西汉时期,丞相的权力太大,有时可以与皇帝分庭抗礼,所以到了后来,出现了太尉、司空、司徒之设,这是后汉光武帝刘秀开国以来为巩固帝王之权而实施的“均衡相权”之举措。他鉴于前汉末年王莽权重倾国之事,将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太尉掌兵权,司空掌庶事,司徒掌礼法。而这延续了两百年的分权三公之制度,竟在建安十三年七月,被时任司空的曹操一举打破,三权归一,废除了“三公”之官制,另行设置丞相一职总揽朝政。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曹操既然要恢复三公的官制,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自己一定会被封一个高于三公的职位,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晋封为魏国公,同时受诏享有九锡之礼,拥据冀州十郡,成为历代以来权势最大、名位最高的重臣。
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落败,但他的实力毕竟尚在,目前的状况是只要他不去打别人,自己躲在许都无论干啥,大家也不会去干涉他,所以曹操的晋升没有在各方州郡掀起多大风浪,一切都在沉寂中慢慢湮灭。但是,在曹操本人所处的大汉朝廷权力中枢里,一场无声的“大地震”却已波及了每一位卿侯将相、文武官僚。
汉高祖刘邦出于他的私心,在开国之初立下规矩,非刘姓宗室,一律被限制了最高爵位。群臣心里都很清楚,按照汉朝的律法和礼节,无论功勋多么显赫,异姓臣僚只能封侯,王爷、国公这样极重要的爵位都只封给刘氏宗亲,即使是本朝邓禹那样功盖天下的开国重臣,也不过就是仅以四个县封为侯爵。
所以但凡爵位超越侯爵的异姓功臣,只能是心怀谋逆的权臣,使用逼迫皇帝的手法而获得非分殊荣。近四百年的汉朝历史上,只有一个异姓大臣被封为公爵,他就是那个篡了天子之位的“安汉公”王莽。而曹操,就是第二个继王莽之后被封为国公的权臣。这其中的意味自然是再明显不过了。他这是在为自己改朝换代,篡汉而立作着扎扎实实的铺垫。
现在曹操已经公开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那就是要和汉室天子分庭抗礼了,甚至取代汉朝天下也是时间问题,而汉室群臣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抉择自己未来的去向,是继续留下来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小朝廷里为汉帝效忠呢?还是掉头转向丞相府为曹操效力呢?表面上,各个官邸中风平浪静,鸦雀无声,暗地里却是人心浮动,沸沸扬扬。
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被新任命为丞相府主簿的司马懿没有任何的犹豫和彷徨,他的想法完全与众不同,他根本无需在这个问题上过多摇摆。他也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抉择。他们河内司马家的命运早就和沛郡曹氏一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无论曹操做何逆天之举,司马家族一律全力支持和拥护,建安十三年,曹操废除“三公”,独揽相权之际,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就率先于中原各大世族之中向曹操表示了恭贺顺服之意;而这一次曹操能够晋爵魏公,享礼九锡,幕后也离不开司马朗、司马懿兄弟的全力推助之功。司马家和曹氏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其他人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害选择,而司马懿看到的是将来的长远利益,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此刻已经到了应该把曹府大公子曹丕推上世子之位以定名分的重要关头了。只要曹丕一旦被确立为魏国世子,那么司马家“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扭转乾坤”之大计就可算是成功了一半。
司马家族从不做大汉无谓的忠臣,他们奉行一切从利益出发的原则,而最终的目的当然是要让自己的家族发展壮大。大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曹氏势力亦是天下无敌,改朝换代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魏国的世子就是这天下未来的君主。谁若掌握了魏国的世子,谁就是掌握未来的整个天下。对这一点,司马懿在多年前就已看得清清楚楚,毫无疑误的。
下一节:曹操去世曹丕继位
返回首页>>>司马懿人物故事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