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9编辑:梓岚
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出生于建安。在永乐十六年五月至二十二年八月这段时间里任当朝首辅的职位。因为他的住所的缘故,当时的人称他为“东杨” 。杨荣生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工作的三十八年间,因出谋划策,做事决断为人知晓。杨荣能文能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因为如此,杨荣居功自傲,难容他人之过, 和同僚之间的矛盾不断,还经常收受賄赂,因此时常遭人背后议论。
洪武四年,杨荣出生在福建逑安一个相对富裕家庭,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杨荣的祖父杨达卿生性纯颅,乐善好施,他的父亲杨士美也是一个十足的好男人,以守业教子为乐。杨荣17岁的时候就被选人郡庠。建文元年,29岁的杨荣参加福建乡试,以第一名的好成绩髙中。第二年,杨荣不负众望,在礼部考试中取得第三名,殿试获二甲第二,皇帝赐进士,在翰林院任职。
建文四年,朱棣攻下南京,杨荣、解缙等大臣一同迎附。杨荣向朱棣进言,建议先谒孝陵再登基,朱棣欣然采纳。燕王朱棣登基之后,在翰林院若干大臣中选中杨子荣、杨十奇等人一同参与国政。杨荣在所有大臣中最为年轻,头脑最为灵活,反应也算灵敏。每每内阁议車,朱棣总是不苟言笑,大臣各持己见,相持不下,朱棣的脸色就会越发难看,这时候大臣都会战战兢兢,心生怯意,感觉无所适从。只有杨荣能够打破低局,缓和气氛,令朱棣化解心中的怒气,使得君臣意见达成一致。因此,朱棣对他格外宠爱,还亲自将“杨子 荣”改为“杨荣”。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朱棣执政期间,杨荣因为擠民谋划边防,被朱棣委以重任,派他去甘肃、宁夏等地了解边防。之后,杨荣再根据对当地的山川形势、军事配备、军民士气、城堡建设等的考察研究,提出设想和对策,对于杨荣的这些建议朱棣都会予以鼓励和采纳。
永乐八年,朱棣亲自率领军队北征,这是朱棣的第一次北上,朱棣命杨荣为贴身大臣,相伴左右。由于先前侦知了鞑靼军队的情况,对敌军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早口结束战争,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朱棣亲自精选精锐部队长途跋涉,激战过后,大败敌军。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明军的粮草供不应求,几乎断粮。杨荣则建议朱棣把御用储草散发给士兵,以解燃眉之急,朱棣采取了他的建议,这才使得明军顺利度过粮荒,凯旋回朝。
永乐十二年,皇太孙朱瞼基跟随朱棣第二次远征蒙古,按照惯例杨荣再次随行。这次,杨荣的责任更重了,他除了要和朱瞻基讲说经史,还要负责掌管玉玺金印,说白了,就是朱棣的秘书。行军打仗期间,杨荣逮议凭借军屯来解决粮草短缺的问题,朱棣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
几年后,首辅胡广去世。朱棣向来敬重杨荣的才干,胡广死后,首辅的职位一直空着,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朱棣立即下旨,晋升杨荣为首辅,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之后,朱棣迁都北平。不久,新宮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因为雷击起火,情况万分危急,杨荣此时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挥守卫奋力抢救,使一些重要图籍得以完好,经过此事,朱棣对杨荣更加信任了。
永乐二十年,朱棣第三次北征,杨荣伴驾,这一次明军无功而返。第二年,朱棣亲自率军进行第四次北征,只要是与军务有关的事情朱棣都会让杨荣参与,不仅这样,每次朱棣召见杨荣,还会亲昵地称杨荣为“杨学士”。可见, 朱棣对他有多么信任和依赖。
朱棣第五次北征的时候,明军已经进入翠云屯,却还没有发现阿鲁台的踪影,在杨荣等人的极力劝说之下,朱棣班师回朝。同年七月,朱棣在冋师的途中病逝,杨荣觉得此时到北平的路程还很远,为了防止军心涣散,建议密不发丧。杨荣独自一人回到北平向太子禀告情况,请太子给予裁决。朱高炽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家政局没有发生一丝一毫的变动,稳定如初。因功杨荣被晋为太子少傅、兼任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洪熙元年,朱高炽驾崩,朱瞻基登基。此时,汉王朱髙煦起兵发动叛乱。皇帝年纪尚小,对于朝政之事经验尚且不足,犹豫不决的小皇帝即刻召见杨荣商讨应对之策。杨荣认为,与其等到朱高煦瀕临城下之时再予以反抗,还不如趁现在朱髙煦尚没有准备充分的时候,给他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御驾亲征,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朱瞻基欣然接受了杨荣的建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乐安,朱高煦投降,叛军即刻被平定了。
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朱祁镇继承大业。太皇太后张氏掌握实权,干涉摄政,权倾朝野,将重任委于“三杨”。杨荣虽年事已高,但是和杨士奇、杨溥二人一同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
正统三年,朱祁镇晋封杨荣为少师。之后,宦官专权,王振的势力一天天强大,杨荣受到宦官的排挤和打击,渐渐失去了实权。
正统五年,杨荣上书,要求告假回乡扫墓,朱祁镇命太监护行,真是风光极了。同年七月,杨荣在回乡的途中去世,卒年70岁。追封太师,溢号文敏。
下一节:胡惟庸被朱元璋怀疑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