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9编辑:历史狂流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刚入而立之年的李云经初为人父,自然是欣喜若狂,他自此便暗下志愿,定让儿子传承书香世家基业,学有所成。
李嘉诚深受父亲濡染,自小便聪颖好学,许多诗文赋词早已琅琅入口,他肩负父亲的期托,进入当地学堂,白天上学读书,晚上便扎进藏书阁,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勤勉苦读,外加少有的悟性和吟诵诗文的出众禀赋,使小小的李嘉诚早在同龄人中小有名气了。
然而,日军的炮火炸毁了家人的夙愿,学校停学,李云经失去职业,李嘉诚学业也被迫中止。
李云经最后举家投奔在香港的妻弟庄静庵。庄静庵是嘉诚舅父。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尊,小学毕业离家外出,1935年入港闯天下,经营布制、皮制表带,后又兼营钟表,生意日隆。
新的境况要有新的处事准则,适应社会方能求得生存,李云经几经思虑,最后不得不改变初衷,他深沉地告诫嘉诚,要嘉诚 “学作香港人”,他已作好了留驻香港的准备。
李嘉诚早就深谙了父亲久居香港的心意,另外在生活环境中,本来就很敏感的心灵也早就感到了另一种气息。
由于学习内容和语言隔阂,李嘉诚初入香港中学读书成绩始终难佳,昔日的学习骄子变成了今日的甲虫,天壤之别的成绩折磨着深深自卑下掩藏的那颗幼小自强的心灵。他总是极少说话,时常紧咬下唇。
李云经也经常告诫儿子,若想成大事,必首先精通英语。李嘉诚从此,更加努力。他起早贪晚,发奋耕耘,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是小有基础了。
表面上稍趋安定的李氏一家在李云经终于找到一份工作之后仿佛真的度过难关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他们。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实行军管制,香港经济一片萧条,刚入港仅一年的李嘉诚一家毫无积蓄,很快就只能在舅父的接济下勉强填饱肚皮。
偏偏祸不单行,忧虑、操劳和焦急包围中的李云经在家庭最困难时刻卧床不起了。回忆自己奔波的时日,他深深体味了人生疾苦、亲情冷暖,万般感喟化作声声长叹。嘉诚望着父亲那憔悴的面容,心中自有难言的凄苦。
1943年冬日,李云经在病患的折磨中最终抛下了寡妻幼子,撒手人寰了。病重时期,李云经知道嘉诚将要经受坎坷的一段历程,他语重心长的告诫儿子要有独立意识,要穷而有志,富不忘忧,要深信至诚至德的良训,建立自己诚实、善良而不屈的品质,保持为人的风骨。
李嘉诚在景象残破的香港求职奔波。脚破了,腿肿了,希望一个个地碎裂了,肉体的痛苦自不必说,而受人冷言白眼,精神的挤搓深深地折磨着他那幼小的心灵。
怀着自立的信念,凭着倔强的永不屈服的性格,李嘉诚拒绝了舅舅要他进钟表厂的好意,他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宁可做一个完全自立的最低下的工仔,也绝不接受他人的恩惠。”小小年纪,那种自信、坚强、倔强、独立的意识已初露端倪了。
痛苦的经历让小小的李嘉诚过早练就了承受苦难的能力,而传统文化的濡染又让他具备了中国文人的那种傲骨。于是,年仅十几岁的他具备了一种少有的韧性,练就了一种永不言败、永远进取的血性,这些,最终成为了一位华人首富最深厚的最宝贵的财富;这些,也最终让他在香港乃至在整个世界商界树立了良好形象。
茶馆向来是社会一个最精当的缩影,香港的茶楼亦一样,它集合了社会三教九流,贫、达、富、爽各种门类,各种行业、各种阶层、各种性格的人,李嘉诚真正全面认识这个社会,便由这里开始了。
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经历,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心的旅程,他们把这些带到茶楼,在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人中相互倾诉。
或许是新奇,或许是初次求职那窄窄的生活之门令嘉诚明白了了解社会的重要性,他往往听的入迷以至于忘记了给顾客泡茶,还因此差点丢掉刚到手来之不易的饭碗,幸亏主顾心地较好,替嘉诚掩饰,方脱此危机。
虽然是小小一件事,却给嘉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首先铭记了主顾那颗慈善的心,在港界那种人情淡薄的社会,这无疑给嘉诚注入一股浓浓的暖流,其次是老板事后讲的一句话:“干我们这一行,老板和伙计都不易,顾客是我们的饭碗,我们得罪不起啊!”
李嘉诚牢牢记住了这些话,这或许是他对下属和顾客认识的第一层面。
一天15小时的劳作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的,但是李嘉诚熬过来了,而且他始终没有忘记汲取知识。
白天他了解社会,晚上他又拼命苦读。家庭的拮据,使他买不起自学的课本,学习知识的渴望和贫困的生活环境的冲突却激发了他初步的商业头脑。为让自己的钱充分得到利用,他跑到旧书摊买下课本,用过后又卖给旧书摊,他以最少的钱满足自己最迫切需要满足的心愿。
带着一年的社会闯荡和磨练,年少却“老练”的李嘉诚走进舅父的钟表公司。“我是凭能力去公司做事的,而非去接受恩赐。”此时李嘉诚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产生深刻的转变。
不要求特殊的照顾,李嘉诚心安理得地干起扫地、泡荼、倒水、跑腿的杂活,严格的茶楼早已让他驾轻就熟,然而打杂挣钱已经不光是他的目的,他想要做的,是装配和修理钟表。
闲暇时间变为学习的殿堂,勤学好问、心灵手巧再加上他伶俐勤快、能够察颜观色,忖度人心,因此李嘉诚深得钟表师傅的喜爱,故大家都愿意耐心教给他技术。
各种型号各种类型的钟表装配修理很快被他学到了手。舅父对他的进步和心计欣喜不已却不露声色,而店员却对他刮目相看了。
中南钟表公司蒸蒸日上,嘉诚在公司职员中的声誉亦日渐其隆。然而,一份辞呈递到舅父面前。职员不能理解,以为他发了高烧;但舅父知道,他自己知道,他又要向前走了……
在店员不解的慨叹余息尚未消失殆尽之时,李嘉诚却已又出现在香港的街头,他去五金厂做了推销员。
杂货店是推销员“兵家必争之地”。李嘉诚首先走访各家杂货店,他每到一家店铺,总会详细地记下价钱、规格、式样,并尽可能了解产品的来源情況和销售情况。李嘉诚迅速入围推销,业绩不凡,短短时间内五金厂销售量便大增。
原来李嘉诚摆脱了中间商为媒介的推销方法,自己直接和顾客打交道,把推销一竿子插至底,和酒楼、饭店以至于单个家庭直接交易。这样经济实惠而又方便,顾客当然满意;但这得要求推销员耐得住劳累和辛苦。
老板万分高兴,对这个“孩子”大加赞赏。然而,李嘉诚又要跳槽了,他总会给人带来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
其实,跳槽,是他早就想过的事了,因为他了解五金厂的现状,但真正使他毅然离开的还是一次偶然的遭遇。
或许是职业的缘故,李嘉诚对塑料制品的迅猛攻势早有耳闻,他不时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看到塑料制品日益便宜的价格和其轻快、方便的优点,李嘉诚预感到真正的对手已经到来了。
“小伙子,到我们公司干吧!”获胜的塑胶厂老板颇欣赏这位 “孩子”推销员。李嘉诚最终决定弃“金”取胶。
走俏的塑料制品如狂潮涌岸,以迅猛的速度打入香港市场。新到的李嘉诚向然不甘落后,他深知自己缺少老推销那样的固定客户,一切还要从头做起,因而便暗加努力,加时加点,以一双肉脚走出一条勤奋推销之路。外加他那诚实的品格总给人一种踏实感,还有他原本机敏的思维,使他的销售量渐渐有了质的变化。
他曾经在行销的路上路过一家刚刚盖起的房屋,里面主人正在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拿着推销的洒水器过去帮忙。主人迅速对洒水器发生了兴趣,原来他要在此开一个批发行。
一笔生意就这样成功地做成了。
有一次,李嘉诚到一家新开的酒楼推销塑料桶碰壁,他沮丧地走在路上。“难道就这样服输吗?”李嘉诚站住了,“输了,也总要知道输的原因。”
倔强而又好学的李嘉诚蓦地转过身,他又走向那家酒楼。
一见到老板,他便抢先说道:“此次我不是来推销的,我只是想要请教,我进贵店推销,我的动作、言辞是否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请您指点迷津。我是新手、您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您已是成功人士。我恳求您的指点,以作为我工作改进的借鉴。这样,我对您的感激和我的收获,将会比让您订购我的胶桶更大。”
虚心的态度,坦诚的求教,让人感到踏实的孩子气一下子融化了老板那冷冰冰的态度,他让李嘉诚进入办公室,热心为他提出许多忠言和批评意见,并且当即收回成命,与李嘉诚做成了一笔生意。
李嘉诚没有辜负老板的厚望,两年后的他又迅速被擢升为总经理。
他依然是那么辛勤地工作,依然是那么诚恳待人,依然是那么虚心学习。他惟一的变化是担子重了,业务更忙了。
推销已驾轻就熟的李嘉诚对生产却还是个门外汉,掌握生产对于初升总经理的他便是当务之急了。
“只有掌握规程,你才能更好地组织生产。”李嘉诚太明白这一点了,他不会也不甘心自己在这方面出现盲点。生产第一线出现了李嘉诚的身影。
浓浓的兴趣和敬业精神把李嘉诚的身心放在了工厂,他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均细细记录在案,并亲自操作,亲自尝试,直到掌握全部生产过程。
李嘉诚对每个环节都深加钻研,最终他自己创办了一个塑胶厂,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人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