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超人李嘉诚实力有多强?

时间:2017-12-19编辑:历史狂流

李嘉诚以长江塑胶厂创业,创业初期遇到了濒临破产的麻烦。他凭借自身的毅力和能力使长江塑胶厂恢复信誉、焕发了少有的生机。

在塑胶厂初度难关后,人们佩服李嘉诚毅力和能力的同时,更为他那种坦荡和稳重所折服,于是大家都愿意和李嘉诚合作,再加上香港经济转机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业化热潮渐趋成形,大气候和小环境的影响,使李嘉诚的营业额与日剧增。

此时的李嘉诚吸取上次教训,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开始思忖长江塑胶厂的未来了。

这时,香港工业品开始源源不断地冲击国际市场,而作为扯欧美后襟的塑料行业却也后来居上,不断占领国际市场,然而可悲的是,整个行业的产销依然受客户操作,而且出口的产品也仅是劳力含量高而非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工厂生产全凭客户的反馈和指使。李嘉诚敏锐地感到,塑胶行业的危机。

想在别人的前面,走在别人的前面,敢于制造第一的人便会永远走在潮流的前面,李嘉诚深谙这一道理,他开始放眼全球的塑料业了。

一天,一条简短的杂志信息触发了他那敏锐的商业细胞:意大利某一工厂已发明出以塑胶原料制成的塑料花,并且即将批量生产,投放世界市场。

李嘉诚有些兴奋,塑料花称得是一种巧妙的构想,它顺应了现代化城市人的生活快节奏,必将有广阔的市场。想妥了便要做,李嘉诚干净利落的撇掉厂中事务,只身前往意大利,考察生产行情。

时间就是市场,速度便是效益,赢得时间便是赢得市场,赢得机会、参观后被深深吸弓I住的李嘉诚顾不了许多了,他决定要掌握这门技术。情急中的他决定深入工厂“刺探”生产流程。

于是,他以旅游打工身份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工厂内部打杂。他以打杂这一工作的特点有机会细心观察了每一个操作的规程,并暗暗记在心中,下班后细细备录在案。

然而,生产塑料花的关键技术在于如何配色和施染,这可不是光凭领悟所能解决的。幸亏李嘉诚对于打杂是“行内”的工作, 他很快便赢得了工头和技师的好感,从而获得了一些关键技术的要领。

李嘉诚满载而归了,他为长江塑胶厂带回了新的希望。

大量的调查结果汇总到李嘉诚的大脑中,他迅速作出决定,开发一批顺应一般消费者嗜好的全新款式,他已考虑到谋求占领世界市场了。

反复试验,反复配方,李嘉诚和大家一起,度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终于使第一批样品顺利出笼。李嘉诚胜利了,他的产品打入了欧洲市场。

他的营业额到1958年达1000万港元,纯利润为100万港元,长江塑胶这个生长在窠穴中的破旧小厂因此声名鹊起,登时全港闻名,而李嘉诚也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美称。他决心撞开北美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胶花大王”。

强大的宣传攻势迅速展开,长江塑胶厂的精美广告画册不失时机地飞到北美各家贸易公司的地址。

那些画册中的款式色调新颖、价格低廉的塑胶花品种最终钓住了一家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对方表示立即派人赴香港洽谈,且顺便考察香港塑胶厂。

李嘉诚有些犯嘀咕了,第一次同外商交往,他已经知道老外对工厂技术和规模的挑剔,而自家这个蹩脚的工厂,除质量和款式的优势外,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不会太好。

李嘉诚有点孤注一掷了,他要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实现生产规模、厂房配备、机器设置的全线现代化。

厂房,租借北角最繁华的工业大厦。于是开始退旧厂房,购置新设备,搬迁可用旧设备,招聘新职员,培训,设备调试。

没有喘息时机,没有缓和余地,纯粹的富有意义的冒险。他的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他的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作风稳健的他在这仓促之时依然显出儒商那种特有的深沉与稳妥。

整整七个昼夜,当晨曦的光芒揭去天空黑黑的帷幕时,李嘉诚刚好调试好最后一台机器。如今的他正迎着第一缕阳光驱车前往外商到达的启德机场。

性急的老外似乎总有使不完的精力,刚下飞机未来得及伸伸懒腰,他便急切要求参观工厂。

“按计划,该开始运作了。”李嘉诚喃喃地想,“可是……”他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但这时已容不得半点含糊,也毫无犹豫的余地,赶着鸭子上架,被逼着也只好调转车头奔向工厂。

当客商和他迈步走进工业生产区时,机器的声响伴着塑胶气味迎面袭来,李嘉诚紧张的神经稍有松驰。一流的厂房,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款式色调,一流的质量,以及一流的生产管理,这一切,让这位美洲大商惊叹不已。

“我们现在就签合同吧! ”美国佬有点兴奋,有些迫不及待。

长江塑胶在拓展国际市场同时获得长足发展,而此时的香港塑胶业亦横扫千军,垄断了世界20%的市场,李嘉诚由于其实力和声誉,被推举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

1958年,在众人尚未注意到的情况下,李嘉诚已经分出一部分企业资金,开始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两层的工业大厦。此时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亦下设地产部和塑胶部两部分。

一头是普遍看好的塑胶业,一头却是在香港尚不突出的地产行业,这样的举动真的有点让人琢磨不透。

以塑胶业来说,李嘉诚在充分掌握其内部行情的同时亦产生这样的疑问:“香港的塑胶到底能火多久?”他已隐约预料到此行业不会有长远的非常光明的前景,以后长江塑胶的发展和日益壮大,同样没有打消他的念头,他还深知“久盛必衰”的道理。

这不是主观臆测,善于总汇分析的他详细理顺此时的形势。在别人还在盲目投产的时期,李嘉诚已经准备清身淡出,淡出决非不闻不问,放弃还会具有的巨大的赚钱机会,更何况他还是潮联塑胶商会主席。

李嘉诚淡出塑胶的过程就是他注意力逐渐转向地产,并最终以地产为产业龙头的过程。他投身于地产,更有其独到的慧眼。

他就是能想别人所不想,行别人所不为的事。因为他那颗深邃的头脑,早已洞察出香港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阔前景。

1966 年,内地文革的风暴终于波及香港,“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也随之突起。香港由此爆发了“五月风暴”。富有民众纷纷抛售物业!新建楼宇无人问津!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整个香港地界雪上加霜,一片萧条。

如今已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忧心忡忡,他不时收集信息,听广播、看报纸,密切注意形势的发展。

“大陆决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深思熟虑后的李嘉诚大胆断言,并趁机制定政策采取趁低吸纳的方式,大规模扩展地盘。

李嘉诚将塑胶业盈余和物业收入集中起来,全力投入地产,来购买土地,翻新旧房,并兴建物业。这又是“为常人所不敢为”的举动, 是“逆潮流而行”的冒险。

同样,他这次的判断还是没有错,1970年香港经济开始全面复兴,地产行业又蓬勃崛起,李嘉诚又一次彻底地成了这场风波的大赢家。他的收租物业面积增加将近两倍,由原来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为390万港元。

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地产部如今成为了公司的主战线,长江的实力也有了较大增长,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李嘉诚已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一名新秀。

1977年,对别人来说,或许只是平常的一年,而对于李嘉诚, 对于其领导的公司来说,却是举足轻重的一年。这一年,李嘉诚声传全港,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边区”商人的形象。

这一切,全在于他挑战地产巨无霸,一举投得地铁两站台的竞标,从而吹响了华资向英资进攻的号角。

地铁工程,是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社会工程,而地铁客流量最大的两站,便是金钟站和中环站,这两站均居于港岛繁华区。一个位于银行区,一个置身于香港政务各部门身侧,又与中环银行区互为咫邻。

如此有利的地形,如果上面兴建物业,必将成为地铁全线中最吸引人的肥肉,港界地产商莫不为之心动。李嘉诚当然更不会例外,他太想吞下这项生意了。

李嘉诚立即收集有关地铁的材料,并细心研究置地公司,设计竞投方案。此次战役,他是志在必得。然而,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是地铁公司,因此地铁公司便是首要突破口 。

李嘉诚苦苦思索,并四处查找资料,收集信息。最后,他把注意力放在最关键一环上,那便是——资金。

原来地铁公司原意欲以部分现金、部分股票去付购地款,而港英政府坚持用现金。

李嘉诚胜利了,他以精准的分析,窥透了招标主体的意图,并最终以“付给地铁公司一笔现金,并继续支付若干次”和“商厦建成的利益”,打破对半开的惯例,而以地铁公司占51%,长江占49%的异常优厚的条件,最终赢得了地铁公司的青睐。

1990年6月底,积蓄多年的长江实业,最终以281.28亿港元的市值击败了置地。一向在香港地界坐大的置地仅以216.31亿港元位居第三。

多年的夙愿,最终一朝实现。李嘉诚为事业,为目标,为自己立下的宏愿,整整呕心沥血,勤奋操劳了将近30多年。

白手起家,到如今坐了地产界的老大,其中的艰辛,其中的心血自不待言,而他那种使人折服的商业头脑总让人佩服万千。

从此,李嘉诚连续6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连续8年雄距香港商界首席。在他的经商生涯,也正是这些品质奠定了他富豪的地位。

推荐阅读:

为立足香港不断的换工作

李嘉诚的塑胶创业危机

李嘉诚分家后两个儿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