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书法家

时间:2018-04-27编辑:梓岚

书法是中国古代一种书写艺术,历史上诞生过很多知名的书法家,本文小编就来说说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书法家。

秦代的著名书法家是李斯。斯字通古。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是荀卿的学生,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起过破坏作用;但在文字改革尤其是在书法的发展上却是有功绩的。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很高,他书写的小篆,风格朴茂端庄,通达圆畅,被后人称为“天上神品”(杨守敬语)。秦代的金文、刻石,大都是他的手笔,秦始皇的玉玺上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鱼鸟形的大篆,也是李斯写的。

李斯的字迹,除刻在金属上的尚流传下来一些外,刻在石上的多已无存。之罘、碣石两处刻石早已无闻,会稽刻石到了宋代便没有了着落,泰山刻石今存9字(存泰安岱庙),峄山刻石毁于魏(后有摹刻),惟琅邪刻石尚存13行86字(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其金刻和石刻两种文字相比较,前者瘦硬,后者婉通,故后人或谓李斯的篆书有两体,并各相祖述。其实,两者的不同乃是由于金属和石头质地硬度的差异而形成的。孙过庭《书谱》认为“篆尚婉而通”,所以小篆还是应以李斯的“婉通”为正宗。

张芝(?—约192),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省酒泉)人。有“草圣”之称。他习书异常刻苦,“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断》)。梁代庾肩吾在《书品》中也说张(芝)工夫第一,天然次之。张芝善草、隶、行、飞白书,而尤以草书冠绝古今。其章草初学杜度、崔瑗,但又有所创新,将字字独立的草法改创为体势一笔而成,字与字之间即偶有不连也能血脉不断,遂成为今草的创始人。张怀瓘《十体书断》将其章草、今草列为神品之首。其传世作品除《八月帖》外,其余如收人淳化阁帖中的《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秋凉帖》等,多系伪托。

蔡邕(132—192),字伯階。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蔡邕工篆、隶,而以隶书造诣最高、名望最重。其隶书采李斯、曹喜之法,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因此,后人常把一些东汉名碑(如《华山》、《郭泰》、《夏承》、《鲁峻》)附会为是蔡邕所写。熹平四年,蔡邕请求正定六经,灵帝批准了他的建议。他亲自用“八分”(汉隶)书丹于碑,使刻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碑始立,观视及摹写者即填塞街陌。今石经早已被毁。宋代以来在洛阳东郊常有残石出土。近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存八千余字。又传,灵帝命工修理鸿都门,蔡邕见工人用垩帚刷墙,很受启发,由此创造了“飞白”。

这一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及僧智永等。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曾官至太傅,故亦称“钟太傅”。隶法学曹喜、蔡邕,青出于蓝,独探神妙。真书古雅绝妙,刚柔俱备,点画之间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人楷的新貌,为正书之祖。后人评价他的书法“如云鹄游天,飞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将其与汉代草圣张芝并称“钟张”,与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惜其真迹无存,世传《宣示表》、《荐季直表》及《贺捷表》等皆出于后人临摹。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曾官至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初以卫夫人为师,后改学张芝、钟繇,博采众美,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自成一家之法。

其所措意皆自然万象,“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王羲之传》,唐太宗亲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王羲之传论》)。其书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为书法创立了至高的准则。其小楷有《乐毅论》、《东方朔画赞》;行书有《兰亭序》及保存在唐代怀仁和尚所集《圣教序》中的文字,还有双钩廓填本《快雪时晴帖》;草书有《十七帖》等。然均非真迹。《兰亭序》真迹殉葬于唐太宗陵墓,存世唐荜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曾官至中书令,故人称“王大令”。书法与父齐名,并称“二王”。幼学父书,后学张芝,用功精深而又勇于创新。其书英俊豪迈,“既雄且媚”,进一步扭转了当时古拙的书风,变“古质”为“今妍”,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书兼精诸体,尤以行草为擅长。其行草导源秦篆,妙接李斯,若孤峰四绝,回出天外。行书《鸭头丸帖》是其仅存的墨迹。小楷刻本有《十三行》。此外,其各种书帖还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屮。

王僧虔(426—485),谥简穆。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齐书法家。王羲之四世族孙。善音律,工正、行书,其书继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气骨,为时人所推崇。书迹有《王琰帖》等,并著有《论书》等篇。在书法理论上,主张“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遗情,书笔相忘”。对后世影响很大。

智永,名法极。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人称“永禅师”。居永欣寺阁上学书凡三十年,曾手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赠浙东诸寺。平时求书者如市,所居户限被踏损,裹以铁皮,号为“铁门限”。所退废笔头埋之,号为“退笔冢”。所书《真草千字文》,气韵飞动,优入神品。有墨迹本及关中刻本传世。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初学王羲之,后渐变其体。楷法源出汉分,骨气劲峭,法度严整,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人称“欧体”。行书深得二王风气,亦为一时之绝。碑刻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帖。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人。曾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其书法亲承智永禅师,妙得其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气秀色润,遒媚不凡。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包世臣《艺舟双楫》称:“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楷书碑刻《孔子庙堂碑》姿媚而遒劲,深得智永笔法;《汝南公主墓志铭》肃敬虚和,姿态风流而有笔外意,可并美《兰亭序》。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杭州钱塘人。曾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书法初师虞世南,晚法钟王,楷书有隶法,疏瘦劲炼,自成一家。所学虽杂而本体不失,外拓取势,内度有法,变化多姿。晚年正书虽瘦实腴,丰艳流畅。又善鉴别书迹,时太宗购求王羲之书迹甚多,“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旧唐书》本传)。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曾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初学王羲之行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顿挫起伏,奕奕动人。善以行楷写碑,如《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笔力雄健深厚,最为艺林所重。他提倡创新,反对一味模仿,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

张旭,字伯高。吴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故世呼“张颠”。精通楷法,而以草书最为著名。其草书变今草为狂草,逸势奇状,连绵回绕,有旋风骤雨、雷霆弩发之势。而求其源流,又无一点画不合规矩。故人谓“张颠不颠”。韩愈云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送高闲上人序》)其草书与李白诗歌、斐旻剑舞,时称”三绝。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奇伟秀拔,开一代新风,影响至大,人称“颜体”。

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楷书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行书有《争坐位帖》等。传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文稿》。后者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俗姓钱。长沙人。以狂草名世,与颜真卿皆师张旭。“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其狂草继承张旭而又有所发展,前人谓其“以狂继颠”,并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其运笔如“惊蛇走虺,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超妙自得。然虽率意颠逸,而终不离法度。晚年趋于平淡,圆熟丰美,又自具一种姿态。存世书迹有《自叙》、《苦笋》等帖。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以楷书名世,初学王羲之,后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遂自成一家。其书本于颜,然能自出新意,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为后世楷模。有“颜筋柳骨”之称。书碑很多,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最著。书迹有《送梨帖题跋》。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华阴(今属陕西)人。曾官至太子太保,故人称杨少师。其书法初自颜柳,后入二王。尤工行草,笔势奔放奇逸,变化多姿。前人称其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对北宋书家影响很大。存世书迹《韭花帖》略带行体,萧然有致,别具风格,有《兰亭》法。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书学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人。大字庄重遒劲,小楷横逸飘发,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谓之飞草,颇有风云龙蛇变态之致。所书《万安桥记》雄伟刚劲,有虞、颜之法;《端明秋署帖》妍媚遒丽,有“字里金生,行间玉润”之誉。为宋四家之一。传世碑刻有《万安桥记》,书迹有《谢赐御书诗》及《自书诗卷》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取法二王,兼学徐浩,故其书姿媚。中年之后专师颜真卿,晚年喜李邕,因又转豪劲。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有宋“尚意”之书风。其书肉丰骨劲,态浓意淡,藏巧于拙,有天真烂漫之趣。苏轼曾自评其书为“端庄杂流离,刚健含婀娜”;黄庭坚亦谓轼书“笔圆而意胜”,“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山谷题跋》)。为宋四家之首。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后者更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后见苏舜钦书,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旭、怀素墨迹,遂窥笔法之妙。擅长行、草,其书以侧险取势,以横逸为功,结构舒展大度,意态纵横,深得《兰亭》三昧。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所著《山谷题跋》,评前贤法书,颇多卓见。为宋四家之一。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自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祖籍太原,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又称“米颠”。早侍内庭,得窥秘迹,收藏亦富,临摹尤精。真草隶篆兼能,尤长于行草。行草得力于王献之,用笔迅猛健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自称其书法为“刷字”(见《海岳名言》),追求天真罄露,潇洒出尘的自然之美。所书《箧中帖》,气韵酣畅,字字遒劲;《华佗帖》、《多景楼诗》,豪放俊迈;《鹡鸰颂》圆劲而时露锋颖,超逸绝尘。存世法书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为宋四家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的儿子秦王德芳之后。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精绝,尤以小楷为诸书第一。初临高宗赵构,中学钟、王诸家,晚乃师李邕、柳公权。其小楷结构匀称优雅,笔画丰润,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实开楷书雅媚秀润之书风。其大楷由碑版入,而以李北海(邕)法出之,曾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展为大字,与右军帖高致无异。存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及《四体千字文》等。

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一作渔阳(今天津市蓟县)人。工正行、草书,尤以草书知名。小楷类钟元常,行书古劲类唐人,草书师法怀素并上承王献之。其草书从真书入,落笔不苟,而点画所至皆有意态。常酒酣作字,奇态横发,其声价几与赵孟頫齐。同为元代书坛巨擘。存世书迹有《渔父词》、《透光古镜歌》、《论草书帖》等。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官至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拜翰林侍讲学士。精于楷、行、草。早法二王,后法李邕。行笔遒劲、隽美,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于当时书坛,同为元初复古书风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传世书迹有《急就章卷》等。

康里巙(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蒙古族。元康里部(在今新疆)人。真书师虞世南,行草师钟繇、王羲之,深得晋人笔意。笔画遒媚,转折圆劲,名重一时。有“南赵北巙”之称。自称一日能写万字,未尝以力倦而辍笔。墨迹有《颜鲁公传张旭十二法》、《谪龙说》、《述笔法卷》等。

宋克(1327—1387),字仲温。曾隐居南宫故里,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书出魏晋,取法钟、王,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其章草气韵隽秀,深得古人之妙,为明代第一。所书《七姬志》冠绝当世。他还将章草与今草融合,使草书面目为之一变。其小楷也十分精妙。代表书迹有《七言绝句》、《急就章》等。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其小楷法钟繇、王羲之,行书法王献之、智永,狂草学怀素、黄庭坚。虽出入变化,而能自成面目。风骨烂漫,天真纵逸,足可与赵孟頫媲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正书《王文恪公墓志铭》为其碑刻第一。手书《味泉赋》隶分溢出,古雅有余。晚年所书小楷《黄庭经》,转运遒逸,神韵俱足。传世书作尚有《前后赤壁赋》、《关公庙碑》等。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以字行。曾授翰林院待诏,故人称“文待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以书画名重当时。其书法规摹宋元,力追右军。小楷法钟王,圆劲古淡,气韵浑穆;大书效黄庭坚,意态纵横;行书仿苏、黄、米及《圣教序》,晚年以《圣教序》损益之,遂自成家。尤以小楷名海内,年九十犹作蝇头书,答人简札稍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人或劝之,则曰:“吾以此自娱,非为人也”。传世书作有《草书七言诗卷》、《后赤壁赋》等。

王宠(1494—1533),字履吉,号雅宜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以邑诸生贡太学,为南京国子监太学生。其书法初学虞世南,后上溯魏晋,取法王献之,笔调拙中透雅,自成面目。精小楷,尤善行草。其小楷结体疏朗,点画含蓄。行草学献之、智永,又出以己意,疏秀有致,神韵超逸。惜中年早逝。传世书作有《五言律诗》、《张华励志诗》、《送陈子龄会试诗》等。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亦号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据其《画禅室随笔》称,自17岁开始学书,初师颜真卿,又改学虞世南,后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钟繇的《宣示表》、《力命表》及王羲之的《黄庭经》,凡三年,自谓逼古。

又参以王羲之《官奴帖》及李邕、徐浩、杨凝式笔意,遂形成自己松疏旷达的章法特色及圆劲苍秀的书法风格。终生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自谓于书法专求闲逸自得的情趣,并以“天真、平淡”相标榜。论者谓有“颜骨赵姿”。对明末及清初书坛影响很大。传世书作有《晁文公语》、《乐毅论》、《王维五言绝句》等。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扬州八怪之一。工隶书,师法《国山》、《天发神谶》二碑,而另辟蹊径,不受前人约束,风格苍古奇逸,魄力沉雄,颇富简牍书法之趣。楷书则取法于魏碑,笔画粗方,意趣浑朴,号称“漆书”。开碑学之先声。

张照(1691—1745),字得天、长卿。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雍正间官至刑部尚书。善绘画,亦擅长书法,为“馆阁体”代表人物之一。康熙对其评价很高,乾隆初年的御书题跋、匾额也多由其代笔。其书学董其昌,出入颜、米之间。作品以功力取胜,善守法度,书作工整、纯熟。代表书作有《豳风七月篇》、《行书联》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故波磔之中往往有石文兰叶,古秀独绝,别具风格。自称“六分半书”,笔势随意敛发,真行俱带篆籀意,如雪柏风松,挺然而秀出于风尘之表。风格朴茂劲拔,奇丽逸雅。代表书作有《李白长干行一首》、《自书诗》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日观峰道人。山东诸城人。工书,尤长小楷。初学董其昌、赵孟頫,后宗苏轼、颜真卿,继取法魏晋,笔意古劲,中年后乃自成一家。其书法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为清代集帖学之大成者。人称“浓墨宰相”。代表书作有《行书七言联》、《元人绝句》等。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后以字为名,改字顽伯,別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工各体书,尤以篆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大,声誉最高。被誉为碑派书法第一人。其篆书,始从刻印中受启发,初学汉碑篆额,后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上溯史籀,稍参隶意,故沉雄朴厚,而又有纵横捭阖之妙。代表书作有《唐诗集句》、《语摘》等。

伊秉缓(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福建汀洲府宁化县人。人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扬州知府。擅画梅竹山水。书法以隶书出众,深受《衡山碑》碑额影响,隶中含篆笔意。作品气息高古厚拙,于严整中见雄健之态,遥与汉隶相接,字越大越见精神。行楷师法晋唐,博取兼收,自成面目。代表书作有《蔷薇花诗》、《节临张迁碑》等。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缓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其书法先精研汉碑《张迁》、《礼器》,复参以北碑《张玄墓志铭》;之后始学颜真卿,晚年亦摹写欧阳询。故其书风朴而不拘,沉雄而峭拔,于恣肆中见逸气,深得汉分遗意。代表书作有《论画语》、《五言联》等。

以上就是中国书法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