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8编辑:梓岚
黄道婆,元代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她出身贫苦,少年时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在当地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织造技术,使乌泥泾和松江一带的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黄道婆——聪明勤劳惠乡亲
姓名:黄道婆
生卒年:约1245—?
籍贯:松江乌泥泾镇
黄道婆,松江乌泥泾镇人。她出身贫苦,生性刚强,因无法忍受公婆和丈夫的羞辱虐待,离家出走,流落海南崖州。在黎族同胞的帮助、照顾下,黄道婆学会了当地先进的纺织技术,并以此谋生。勤劳聪明的黄道婆很快成为有名的纺织能手,还和黎族姐妹一起改进纺织工具和纺织工艺,创造了许多新的花色。
在崖州生活了20多年后,黄道婆告别黎乡,返回阔别多年的故土,把黎乡的先进技术带给松江的父老,帮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当时的乌泥泾已经在元朝的统治之下,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置了5个木棉提举司,每年向百姓征收10万匹棉布。可是,由于生产条件和纺织技术都很落后,人们不停地劳作,除了完成政府繁重的任务外,再无剩余,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
黄道婆回乡后,首先向家乡人民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还把自己从遥远的海南带回来的纺织工具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仿制。她不厌其烦地向乡亲们示范操作方法,把自己精湛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黄道婆看到妇女们还是像以前那样用手剥棉籽,不但辛苦,劳动效率也低,就把黎族人民使用的搅车介绍给大家。
这种搅车利用两个向相反方向旋转的轴轮,把棉籽剥离出来,送到两个轴轮之间的空隙里,人们只要摇动摇把,棉花和棉籽就会随着轴轮转动,自动分离,既快又省力。
黄道婆还着手改革了纺织工具,她把单锭手摇纺车改进成三锭纺车,纺纱效率提高了两三倍,操作起来也更省力了。这种三锭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它的出现是纺织技术的重大进步,大大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还改进了弹棉花的弓,并用檀木制成的槌子代替手指来击打弓弦。经过这种改造后,弹棉花不仅省力,弹出的棉花也比以前均匀细致,棉纱和棉布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黄道婆还对纺织技术进行了改进,她在纺车的顶上设计了一个花楼,织带有图案的布料时,由两三个人分工合作,下边的人织纬线,花楼上的人提经线,这样就织出了别致的提花布。黄道婆还总结推广了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技术,于是妇女们织出的被褥、衣带、手帕都有折枝、团凤等各色花样,色彩艳丽夺目。
经过黄道婆的改进,乌泥泾的纺织技术大大提高,生产出的乌泥泾被远销各地,促使乌泥泾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当地人民终于摆脱了长久的贫困,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
黄道婆革新的纺织技术还传播到附近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她去世后不久,她的故乡松江就成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而且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松江农民一天就能织出上万匹布,并且松江布还远销海外,名扬天下。
黄道婆的卓越贡献受到了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缅怀。她去世的时候,当地人为她举行了公葬,还修建了“先棉祠”来祭祀她。
成才启示
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不惜劳苦与冒险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上天赋予的生命是要为人类的幸福而奉献。
推荐专题》》中国名人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