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9编辑:梓岚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末科学家、农学家。他1604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他在农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徐光启对农事的研究,注重亲身实践,著有《农政全书》。他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徐光启主持改历期间,聘请耶稣会士邓玉函、罗雅各、汤若望编译成《崇祯历书》137卷。
徐光启——胸怀大志,虚心向学
姓名:徐光启
生卒年:1562—1633
籍贯: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
徐光启生在徐家汇(今属上海市)的一个平民家庭。他小时候家境贫困,父母每天都起早贪黑地辛苦劳作,才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他的家乡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地方,思维较为活跃。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他既能够吃苦耐劳,同时眼界又比较开阔,思想也比较灵活。
儿时的徐光启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活泼好动,爱玩爱闹。他7岁时到龙华寺的私塾读书。一次,他爬到龙华寺的古塔上捕捉鸽子,偶一失足,险些掉下来,旁观的人失声惊叫。他却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还对手里的鸽子煞有介事地说:“你还能在塔顶上飞来飞去,惹得我一连好几天都抓不到你吗?”有的时候,徐光启还爬到塔顶,端坐在顶盘中,与鹤鸟争地盘,同时与下面的小伙伴嬉笑逗乐,更喜欢在塔顶上浏览四周的景物。
徐光启也有与一般顽皮儿童不同的一面——他小小年纪就怀有远大的志向。有一天,私塾里的老先生不在,同学们就畅谈了起来。当谈到自己的抱负时,有的说长大后要做富翁,有的说当道士更逍遥自在。徐光启却说:“这些都不值得我们去做。既然做人,就应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扶正祛邪,干出一番功业,不然就叫枉活一世。”那时的读书人要想建功立业,就得走科举的路子,徐光启也不例外。他很小的时候就诵读“四书五经”,学作八股文、律诗,练习写字。徐光启天资聪敏而好学,故章句、帖括、声律、书法的成绩都很好,至于塾师出的作文题目,他更是能不假思索,出口成章。
他的兴趣是广泛的。有一天,徐光启正伏在书桌上写一篇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民莫敢不敬》。这是《论语》中的半句话,意思是说,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敢不敬。徐光启总觉得这句话有对的地方,又不全合乎道理。他左思右想,还是觉得没什么要写的,于是溜到自家的后花园里去了。虽然叫花园,其实里面种了许多棉花。这些棉花长势喜人,枝繁叶茂,花蕾也很多,就连新枝上都布满了蕾铃。
正在屋里织布的母亲见徐光启不在书案读书,过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回来,就让女儿出去寻找。徐光启的父亲听女儿说她哥哥又不好好读书,心里很生气。但他一转身,却发现徐光启一个人蹲在棉花地里,正在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株上一根横生出来的枝条。他想,没准儿儿子要根据一枝棉花吟诵什么诗呢,就没有立即喊他。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徐光启一伸手把那株棉花尖顶上的嫩芽摘断。父亲这回可按捺不住了,他大声喊道:“光启,你过来!”
徐光启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但已经听出父亲说话的口气不对,于是急忙走过来,恭敬地站在父亲面前。他低声问道:“什么事,父亲?”父亲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什么事,还有什么事?你为什么不在书房里好好读书,出来瞎溜达?这还不算,你干吗乱折我的棉花。”
徐光启看着父亲怒不可遏的样子,就说:“父亲,你误会了。现在已经快到立秋,新枝上的花蕾铃是肯定结不出果实的。棉花已经都两尺多高了,正是灌浆的时候,如果再让它的这些分枝生长,只能是白白浪费养分。如果我们把它顶上的‘冲天心’摘去,就可以省下大量的养分供给下面快要成熟的花蕾和果实,这样,收获才会更多。”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觉得有些道理,但又害怕摘去“冲天心”会弄伤棉花,于是疑虑重重地说:“要是把棉花弄死了,我不饶你。”徐光启却胸有成竹地说:“我是向阿康伯学来的。每年阿康伯种的棉花都比我家的收成好。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就告诉我摘‘冲天心’的做法。”父亲这才如释重负地说:“唉,是应该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20岁之前的徐光启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诵读“四书五经”、诗词曲赋和学作八股文上。同时,他还热心于农业及其他方面的科学技术。徐光启从中秀才到中举经历了15年的时间。其间,他饱尝了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心性受到全方位历练,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巨匠。
成才启示
胸怀大志,敢于拼搏。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推荐专题》》中国名人故事大全